第七十二章 盛京风云(三)(2 / 3)
共六营三万余人,而在盛京的北府兵则编组为北府京营四营两万人作为守军存在。
而千户军则全部编入大营,辽国设立宁远、北平、黑水、白山、龙城五个大营,宁远大营、黑水大营、白山大营与龙城大营各拥有四营北府兵两万余人,北平大营拥有六营北府兵三万余人,五大营拥有二十二营北府兵十一万人。
任命黄梦杰为北平大营行军大总管、段文鸯为副总管;任命钟炎为宁远大营行军大总管、段匹襌为副总管;任命杨杰为黑水大营行军大总管、王烈为副总管;任命刘传为白山大营行军大总管、杨开远为副总管;任命仲玄为龙城大营行军大总管。
辽国的兵力达到关宁军十六营八万余人、北府兵三十二营北府兵十六万人,共计二十四万将士,而辽军原本强大的千户突骑兵已经全部回到了自己的千户区,一旦征召再上战场,这也是赵炎部强军的第一部,完全斩断对千户突骑兵的依赖,北府兵自己的骑兵开始发展起来,而关宁军更是煞费苦心的一支部队。
黑衣卫则是进一步的扩大,林天生、林元生、林振威、林破虏继续出任四大都统,也同时成为赵炎的近身护卫,林天生负责黑衣卫大营,林元生负责赵炎的贴身安全,林振威负责王府的安全守卫,林破虏负责盛京城内城的安全守卫。
黑衣卫为四营两万余人,另外,扩建龙骑兵营扩建为八个大队八千余人,四大都统每人领导两个大队,而龙骑禁军也扩大为十个小队一百三十人,王府三个小队,大营一个小队,内城两个小队,林元生率领四个小队随军。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组与任命,赵炎将自己的亲信和心腹全部拉到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北平的降臣,特别是韩宾和张敬,赵炎几乎是直接把他们飙升到了辽国统治的顶尖层,在中央,赵炎的宁远亲信掌控了几乎所有的要害部门,而在地方,赵炎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年轻俊才也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都是赵炎的崇拜者和拥护者……
第三,教育方面,这是赵炎极其看重的一个部分,专门在外府中设立了国子监来管理,赵炎下令在各地村相继开办官办的私塾,学制九年,实行免费的教育,由中央给予全部的补贴,由国子监亲自编撰教材,融合儒、道、墨、法、兵等诸子各家学说的精华,而不仅仅局限于儒家学说…
学生在私塾学习期间由中央负担全部的费用,赵炎规定,所有达到七岁的孩子都要在自己的村级私塾学习,不论男女。
而在九年学习之后,这些孩子就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辽国政府在各地开办了农业学堂、手工业学堂、医药学堂、商贸学堂等等学校,也是由政府负担全部费用,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参加国子监组织的毕业考试,通过者成为秀才。
之后,秀才可以参加国子监和吏部举行的春闱考试,也可以怀揣毕业证书应聘社会职位,或者回到家乡经营自己的农牧场,未通过者不发毕业证,自谋职业……
春闱考试就是辽国的最高级考试,分为经济科、农科、工科、女科、医科等等八科,应考举子需要参加策论三篇、诗词歌赋各一篇、专业考核等三个部分,极其的严格,最终入围者称为举人,参加赵炎等人亲自主持的殿试,各科通过这称为进士,但是不授予状元等名号,每科进士均为官….
武科除外,在九年学习完成后,辽军的十三个讲武堂便会在各私塾招募学生,学习三年后参加考核,合格者参加春闱的武科考试,不合格者前往讲武堂对应的十三个训练营参加军士训练班,之后授予职位,而合格者参加春闱,通过武科考试者但未通过殿试者参加训练营军官训练班,获得进士者直接授予军职。
赵炎鼓励社会人士和军中人士参加春闱考试,给大家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政权,也是为了扩大辽国的统治基础,虽然赵炎在教育上的做法会给辽国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对辽国人才的培养和国力的增强是有着数不尽的好处的。
“盛京三策”提出和实施,是赵炎辽国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创举,这也是辽国统治的基础性文件,对于恩养人才、厚植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由于辽国重农不抑商政策的实施,盛京的商业税收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了。
特别是赵炎要求不得无偿征召劳役,政府需要劳力建设的时候,必须通过公开的招募或者雇佣,付给相应的工钱来雇佣民众,而且必须按照市价来补偿,遵循自愿原则,严格禁止强拉壮丁的情况出现……
另外,赵炎还准备废除跪拜礼,但是遭到了重臣的一致反对,认为这有违天理,赵炎无奈的只能作罢,但是随即赵炎明令禁止打骂、残害仆人,首先,赵炎命令所有私人的卖身契全部取消,严令杜绝任何形势的买卖人口。
所有从事劳务服务工作的人必须在政府登记,各府出面保障他们的权利,所有府邸的丫鬟、仆人都变成被雇佣者,雇佣者需要在各府的专门部门和劳务人员签订用工契约,付给相应的报酬,保障他们的安全。
陈浩若等人听的一愣一愣的,但是还是明白了赵炎的意思,但是,阳裕在迟疑了一下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