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1 / 2)

加入书签

当我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这部小说的初稿时。有一种完成了一件伟大历史使命的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下來。

打算写这部小说的强烈愿望。是产生在我退居二线以后。

我是解放初期出生的。那叫“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开始受到的就是革命理想的教育。阶级斗争的熏陶。革命英雄人物的感染。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幸福。经济的发展。祖国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记得小时候。我对旧社会的好奇心使我不止一次地问过我的祖母:旧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是暗无天日吗。像这样的问題现在想起來幼稚而可笑。政治家、历史学家、学者们的回答是有理论的。是肯定的。可像我的祖母。大字不识一个还缠着小脚的普通老太婆。是讲不出富有哲理的、深刻的道理來。她也不可能懂得什么阶级、阶级斗争。什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等等。

她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她熟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在她的脑海里装满了人世间的各种见闻和传说。每当我问起上述问題时。她娓娓道來的是她的那些具体、实在的丰富阅历和亲身感受。既有快乐的。又有痛苦的。还有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那些饱含心酸而又悲喜交织的平凡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慢慢地长大了。她却离开了这个人间。她活了92岁。我试图用一根线把她留给我的故事穿起來。当作一种精神财富保存下來。留给后人、后代。也许它能带來一点思考、一分怀念、一种情思。给人们以人生的启迪。那我就感到满足了。无奈本人阅历浅薄、知识贫乏。第一学历仅仅是个初中生。是个文学门外汉。所思所想表达不出什么深度。所以本书只好平铺直叙。用心道來。

我的祖母给我讲述最多的。就是家乡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事情。我的老家在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这是一个不大的镇子。街坊邻居都是贫苦老百姓或手工业者。

隔壁有一家李姓药铺。1947年夏。李家从均县弄來一个被俘的新四军女战士。说是从某土匪头子手里买來的。这个女战士长得很标致。圆圆的脸。白白的皮肤。大约二十多岁。李老先生想娶她为妾。尽管当时李老先生已有了大老婆、小老婆。这个女战士求救于我的姑姑。我的姑姑去看她时。她一脸愁容。满脸泪水。我姑姑是个善良的人。见她可怜。挺同情她的。就劝说李老先生认她当干女儿算了。街坊邻居们都很熟悉。面子上说不过去。李老先生也就答应了。女战士表现得非常乖巧、机灵。当场喊“爹”。从此以后对李老先生很好。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而她从此也与我的姑姑。我的亲戚们密切來往起來。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这位女战士名叫夏云凤。是新四军的一名医疗队长。某团团长的妻子。过了一段时间。她就开始动员人们进行地下组织活动。邻居亲戚们受她的影响。也开始议论起时事政治來了。从此大家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人们讲述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夏云凤通过某种渠道。搞到了当时国民党石花驻军的军事情报。急需送到土关垭去。土关垭当时已被解放军占领。正准备按中原野战军的指令东进石花。去参加襄阳战役。而石花是大军东进途中的一颗“钉子”。不拔掉它。部队不能及时到达指定区域。势必影响整个襄阳战役的进程。

所以这份情报非常重要。十万火急。我的姑父自告奋勇。我的父亲也跃跃欲试。最后确定由我的姑父前往。他把情报藏在烟袋里。途经国民党哨卡盘查时。敌人搜查的很仔细。连鞋子都要脱下來检查。我的姑父急中生智。把烟袋丢在地上。任凭敌人在他身上搜查。检查完毕放行时。他顺手捡起地上的烟袋从容离去。终于将情报送到了解放军手里。

解放军得到送來的情报。很快就解放了石花镇。那是1948年的7月。部队來到石花。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夏云凤的丈夫已升为某师师长。他知道夏云凤还活着。并且是她派人送來的情报。就专程赶到石花。夫妻相逢。相拥而泣。一切云开雾散。李老先生也成了救命恩人。夏云凤临走时。欲带几个年轻人去参加解放军。我的父亲是独儿子。我的祖母不愿意他远走高飞。沒有走成。倒是我的表叔熊家二儿子跟随大军南下了。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人物早已淡忘。但夏云凤这个新四军女战士在石花近一年的活动。带给我们家族的是精神上的解放、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飞越。其实人类历史的变迁都是由这些平凡的、真实的事情而慢慢堆积产生的。它由此带來的还不仅仅是我们祖上三兄妹及其后代的变化。而且一直影响了叶、熊、李家的好几代人。至今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本书以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叶家失火开始。导使叶氏三兄妹之间产生了隔阂。后來又影响到后代相互之间的关系。我的二姑奶奶嫁给了熊家。现实中的熊家老大是个善良朴实有文化知识的青年。他后來瞧不起我母亲也是因文化差异而定。我的母亲沒有上过一天学。在他家里当了好几年的童养媳。后与我的父亲自由恋爱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