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历程(3)(1 / 3)
顶住美国的压力,对以色列实行全面的武器禁运。1973年9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访问。1974年又带病出访苏联。同年4月1日突然病逝。蓬皮杜长期追随戴高乐,作为戴高乐主义的继承人,在其任内基本保持了其前任内外政策的连续性。认为第五共和国总统的仲裁作用即裁判,国家的根本责任属于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共和国总统应该为法国规定不同部门的任务。在经济上,认为法国经济的主导思想是实现法国的工业化,以此作为法国强大的必要条件。在欧洲政策上,重申法国决心同西欧各国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和苏联的欧洲。在对外政策上,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决心要他国尊重法国独立,决心使法国拥有独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重视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创导召开了首届法非首脑会议。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它已经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于1935年10月与克洛德·卡乌尔结婚,未生育,领养一子。在业余生活中爱好文学,并出版过几本文学作品。对法国诗歌有很深的造诣。喜欢音乐、雕刻、绘画。曾经获得法国荣誉大十字勋章。其主要著作有《论布列塔尼克斯》(1944年)、《现代法国的起点》(1947年)、《安德烈·马尔罗小说选编》(1955年)、《法国诗选》(1961年)。此外还写了一部《回忆录》,其夫人迄今仍未同意出版。
契尔年科
(1911~1985)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4年4月一1985年3月在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4年2月~1985年3月在任。1911年9月24日生于俄罗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新村区大捷西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俄罗斯人。1929~1933年先后任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长、边防军某部党组书记、党的区委部长等职。1931年加入联共(布)。1933年复员回乡。1933~1945年先后任新村区党委和乌雅尔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的教育之家主任,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等职。1945年毕业于苏共中央高级党校。1945~1946年先后任奔萨州党委书记、摩尔达维亚党中央宣传部长。1953年毕业于基什涅夫师范学院。1955年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1956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党中央委员。1956~1960年任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处长。1960~196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秘书处主任。1965年7月~1976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主管党中央领导人的内务、行政、文书和安全等工作。1966年8月起连续当选为第七至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1966年4月~1971年4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71年4月苏共二十四大起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76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并兼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1977年10月一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11月一1984年2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中央书记。1984年2月13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4年4月11日在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契尔年科在50年代初结识勃列日涅夫,受到勃列日涅夫的赏识。安德罗波夫逝世后,契尔年科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已73岁高龄,成了十月革命以后就任苏共最高领导职务年龄最高的人。契尔年科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要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高效率地发展国家经济;捐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他要求经济干部要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大胆地进行探索。强调要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尽快地将科学技术成就运用到生产中去。执行期间,除继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外,其他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展开。关于苏联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起点论”,认为“苏联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指出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把完善发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基本方针。由于长期从事党务和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在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工作和经济工作方面要始终如一地遵循列宁主义的原则。重视抓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大力呼吁要杜绝资产阶级文化的渗入,主张对中小学的教育进行改革。在对外关系方面,认为国际形势的特点是战争危险急剧增强,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双方政治方针对抗空前紧张,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持强硬态度,主张同东欧国家全面发展关系,加强团结合作。强调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是重要的,但两国关系没有出现更积极的进展。主要著作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