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学之星(5)(3 / 3)

加入书签

。其中的两部长篇小说与他早期的《斯特罗戈夫一家》无论在主题还是题材上都有联系;前者描写斯特罗戈夫的人们令日成了党的干部、学者,他们都在为改造西伯利亚尽力工作;后者则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年轻一代的农民,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引导下为建设新农村而作的斗争。

1969至1973年,马尔科夫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西伯利亚》。小说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十月革命前夕发生西伯利亚的一段历史。年轻的布尔什维克阿基莫夫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流放西伯利亚,他的未婚妻卡侍受布尔什维克党的派遣,前往流放地帮他逃出国外。当这位彼得堡大学的女学生千里迢迢来到西伯利亚时,阿基莫夫已以安全逃离此地,经芬兰,到瑞典去了。她留在西伯利亚从事革命活动。阿基莫夫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有幸读到已故教授李哈乔夫关于考察西伯利亚资源的著作手稿,对教授的爱国激情十分敬佩,并认为这部著作对革命政权被推翻,新的更大的革命高氵朝正在到来,开发西伯利亚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小说叙事中蕴有深邃的思想,西伯利亚的风土人情和绮丽景色的描写也颇具特色,出版后倍受赞扬,不久被拍成同名电视片,后又搬上电影银幕。1976年,这部小说获得列宁文学奖。

70年代,马尔科夫还写有中篇小说《伊凡·叶戈雷奇的土地》、《风中小芦苇》等,表达了对土地的眷恋和回归大自然的心境。另著有文学论集《生活·文学·作家》(1971)。

马尔科夫从1956年起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成员,1971至1987年任第一书记。他还是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曾获得多枚荣誉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戈尔丁·威廉

(1911~)英国小说家。1911年9月19日生于英国康沃尔郡。

他小时就读于马尔博罗文法学校,其后入牛津大学布拉斯诺尔学院,先学习科学,后改学英文。毕业后曾在剧院工作,同时出版了一本薄薄的诗集。1939年结婚后在索尔兹伯里的渥兹渥斯主教学校任教。不久二次大战爆发,他就去服军役直至战争结束。他的这一经历在《平切尔·马丁》(1956)中有所反映。

战后他又叫到索尔兹伯里当教员,从此就住在碱尔特郡。他业余写了几部小说,但没能出版;据他说:那些多是对他所钦佩的作家的模仿之作。1954年《蝇王》的出版使他获得一定的声誉。紧接着他发表了《继承人》(1955)、《平切尔·马丁》(1956)和《自由堕落》(1959)。很短的时间里他不仅获得了一些评论家的尊重与赞扬,而且被公认为是具有特殊性质和希望的作家。他的作品成为大学的教材,而且获得无数的读者。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小说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不同,必须根据它们特有的价值来评沦。

戈尔丁很晚才开始出版小说,但是在他的第一部小说中他已完全能驾驭自己的艺术与技巧,因为他自幼就喜欢写作,从模仿前人作品的实践中体会到这一伟大真理:“你必须写你自己的书,不是别人的书。”他选择了神话作为他的创作目标。他说:如果人们不把他的作品当作寓言而是当作神话,他将感到莫大荣幸,因为在他看来“寓言是从表面上创造出来的东西,而神话则是某种来自事物的根源的东西,按古老意义来讲,是(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是(人类的)总的经验。”戈尔丁在他的作品中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概括地说,就是“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贯穿着他全部作品,尽管在不同的小说中有着不同的情节,而且写作手法也有所变化,但它们都是以这一哲学前提为基础。他把这个问题与伦理上的善与恶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探索,同时考虑到人是否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他认为理性思想与宗教信仰都可以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他更感到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这就鼓励人们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从而很少考虑到精神方面的东西,就不去注意人心中国有的非理性的东西,那黑暗的本性,也就是兽性。戈尔丁在二次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使他更强调人性的罪恶的一面。由于他忽视了引起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的内在的社会因索,他就把战争的起源与社会制度的腐败都归于人性本身的不健全。他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使用的武器越先进,它们的杀生力也越大了,因此,他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反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他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也曾经受到批评,但却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

戈尔丁在教学时经常对那些青少年进行仔细地观察,他发现如果不是教师及时制上,有的孩子就会做出野蛮的行动。根据这一经验,他写了《蝇王》。他设想在未来的一次原子战争中,一群男孩子被疏散到南海安全地带,不幸飞机中途被炮火击中,有一部分男孩子落在一个孤岛上,离开了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和控制,孩子们的野性发作,甚至杀害了自己的同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