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澜阁(1 / 2)

加入书签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

概况

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始重建。并把散失、残缺的书籍收集、补抄起來;辛亥革命后又几经补抄。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才恢复旧观。

布局特点

建国以后。书阁经过多次修缮。面貌一新。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诗。背面刻颁发《四库全书》上谕。东侧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绪帝題“文澜阁”三字。平厅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开洞壑。玲珑奇巧。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景观集萃

文澜阁在西湖孤山南麓。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建筑结构

文澜阁原名叫奎星阁。建于明代。地址在固原县城中山街副食门市部附近。现在虽然城墙已毁。但留一锥体土墩。高12.3米。阁座落其上。阁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木结构。列柱里外两排。上檐内部为攒尖式。角梁及顶部由雷公柱支撑。各层外檐均用双层桷飞。方形飞桷前端做刹。全部瓦顶为筒板布瓦。各角砌脊施兽。砖宝顶。各翼角翘起。有南方建筑风格。仅上檐用斗拱。除角斜外。每面正身施一三踩单翘结构。

名称來历

民国年间。地方一些文人墨士给奎星阁起了个雅名“文澜阁”。因县图书馆在其西侧。于右任为图书馆題联时。写下了“翠接文澜阁。瑞映须弥山”的佳句。1985年。固原县人民政府拨款3.5万元重修。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意义

文澜阁古建筑群位于馆区西侧。原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年。《四库全书》告成。当时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内廷四阁”。后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渊数。允宜广布。以光文昭”。又命续抄三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是为“江南三阁”。现江南三阁惟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存世。成为“东南瑰宝”。

文澜阁仿宁波天一阁形式。为结构六开间楼房。外观二层。中实三层。顶层通作一间。取“天一生水”之意。底层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屋面重檐。背山轩立。阁前凿水池。中有克石耸立。名仙人峰。再前有御座房。有狮虎群假山一座。上建月台、趣亭。遥遥相对。假山中开洞壑。可穿越、可登临。玲拢奇巧。阁东南侧有碑亭。上刻清乾隆皇帝題诗及颁发《四库全书》上偷。现存建筑系光绪六年(1880)重建。

《四库全书》

文澜阁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钦定。由纪晓岚主持。于17731781完成。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一部丛书。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荟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历代主要典籍。历时8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抄了7部。分藏于北京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

清代之后。战乱频仍。兵燹不断。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内的《四库全书》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江南3阁文澜仅存;而八国联军的大火也烧掉了文源阁的《四库全书》。7部珍藏仅存4部。北京文渊阁的《四库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