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五桂楼(2 / 2)

加入书签

阅读。对待远來之友人。不仅司其阅览。且供膳食。子黄肇震能继父志。增加入藏图书万余卷。时五桂楼藏书曾有“富甲越中”之称。亦有“浙第二藏书楼”之称。内藏有黄澄量手辑《明代文类》一百四十册和著作《姚江书画传》、《四明耆旧传》、《五桂楼书目》。清咸丰年间遭兵燹。藏书有所散失。至同治年间。黄安澜等玄孙经五年搜集恢复原有规模。

黄澄量死后。由他的儿子黄肇震。字伯器。号药溪。继承父志。继续收集书册。使五桂楼的藏书增至六万多卷。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东进浙东。梁弄地处进军要道。五桂楼藏书遭受散失。后有黄澄量孙子黄联镖、曾孙黄安澜重新穷搜散失的书籍。又添买善本。经多年搜讨。终于使五桂楼藏书基本恢复到原來的规模。黄安澜重新编订了《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付梓。现存《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四卷。有俞樾隶书題签。按此《书目》统计。得书共3666种。它以清代刻本为基教。但其中亦颇多宋、元、明代善本。它揭示出了五桂楼书籍的收藏情况。在目录学上也有一定的意义。五桂楼藏书保存至今。不仅在图书文献史上有着较大的价值。对当前及日后的科学研究亦有着重大的史料价值。五桂楼于1981年6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5月。梁弄解放。五桂楼无人管理。由地方政权接管。为地方武装民兵临时住宿。继而为冬学扫盲学校。1954年春。余姚县委根据宁波地委保护文物指示。恢复五桂楼。设专人保管。专职管理员史良(退休老师。己故)。隶属余姚县文管会。1957年秋至1958年9月。梁弄镇利明村在五桂楼设农业高级合作社办公室。1958年冬至1960年春“大跃进”时期。五桂楼为利明大队公共食堂。在此期间。藏书散失千余册。1962年。由梁弄经官致老先生整理散书。装订修复。历时两年。装箱库存。总计13000册。1964年。省厅调拨五桂楼藏书珍贵版本二千四百多册。1974年经国家拨款维修后。为余姚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据1990年调查统计。五桂楼藏书9993册。负责人葛茂清。现存书本式藏书目录一册。楼舍占地面积279.91平方米。使用面积138平方米。1949年后五桂楼从未对外开放参观阅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來。经余姚市文管会介绍。前來参观和查阅古籍文献的知名人士、学者、大专院校师生等日益增多。

传说

五桂楼

余姚市梁弄镇有一座藏书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民间藏书楼。。五桂楼。当年曾有“藏书之富甲越中”、“浙东第二藏书楼”美称。1989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桂楼是梁弄人黄氏后代黄澄量专为藏书而修建的。据黄氏宗谱记载。后唐时有黄定远在梁弄安家。传至第六代孙黄远美时。生有八子。其中黄必腾等五个儿子先后于1159年。。1170年间登科中举。过去中举叫“蟾宫折桂”。因此号称“五桂”。一时名声大噪。宋高宗对他们非常器重。说有“经济之才。宏博之学”。后來五子同时衣锦荣归。高宗赠以《五子还乡》诗。诗中有“仙籍桂子香”之句。至明朝时流传为“五桂传芳”。黄澄量建楼时。为纪念五位祖宗。定名为“五桂楼”。匾额上所題“五桂楼”三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胡芹所书。笔力雄健。遒劲挺拔。此楼建筑绝奇。层顶是“众”字型。明看二层。实为三层;上层可隔温防潮。又有暗藏珍本。据说在多次史乱中。均在此保存下來。楼上有24架藏书橱。初藏5万多卷善本。有许多名画碑贴和手抄本。黄澄量死后其子黄药溪又买书一万余卷。据清光绪时编的《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共有经史子集等书籍就达6万余卷。在近百多年中。虽多动乱。但藏书仍未遭人祸兵灾。在兵荒马乱中虽散失部分。但大多保留下來。1956年省图书馆调六千多册外。今尚存9993册。查阅目录。多数属十三经类古文化栏目。其中最多的为“易经”类。如《周易析中》、《周易虞氏义》、《重刊十三经疏》等。仍为研究古文化的宝库。

当年规定。允许子孙登楼阅读。还允许海内外学者登楼观读。凡远方求读者。还免费供应膳宿。并订有《五桂楼书目》。供人查阅。

在五桂楼登高远望。能看到四明山七十二峰。象屏风似地围在梁弄镇四周。北岭南峰。东岩西谷。秀峰玲珑。翠浪起伏。所以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原横匾尚存。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书。这草堂是授业讲学之所。聘请学士名流來此延馆授业。故五桂楼不仅是藏书楼。还是民间自筹的书院。它对余姚的文人学子。起过重要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