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皕宋楼(1 / 5)
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以皕(音bì)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观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目录
晚清时期陆心源清同治年间《静嘉堂文库图书分类目录》据此推测,皕宋之名保存良好《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其实分为三部分静嘉堂文库国内私人藏书家以湖州陆心源“皕宋楼”、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并称为“四大藏书楼”,此四家皆以丰富的藏书、珍贵的文献、大气的藏书楼建筑受到学术界、收藏界的重视和尊崇,
陆心源
而陆心源的藏书尤其以宋、元版本数量之众、价值之高,在海内无与伦比,为世人所瞩目,陆心源去世后,其子陆树藩因经商失败,在一九零七年将其家中最精华的大部分藏书售予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消息传出,国内学子及藏书界极为感慨和震动,全国学术界为之震惊,著作《书舶庸谭》的董康说:“古芬未坠,异域长归,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犹长守故都”,称“皕宋楼事件”,静嘉堂文库则因之成为国际汉学重镇,该文库共有十八种古籍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而陆心源之宋元版藏书就占十六部之多,由此可见皕宋楼藏书的文献价值,
清同治年间
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宜稼堂藏书开始散出,引起各方的争购风潮,而其中争抢最烈的两方是:时任苏松太道的丁日昌和当时丁忧在家的陆心源,丁日昌与陆心源原为爱好古书的同道,经常就书事相互探讨,关系可以说是不错的,然而郁氏遗书一出,两人所好既同,就不免要有冲突了,先是丁日昌因居各方之利,购得部分精本,而陆心源对此颇为不满,就说丁如何如何的巧取豪夺;后陆购得的宜稼堂宋元古本也不在少数(皕宋楼宋元古本中曾经宜稼堂收藏的比曾经其他藏书楼收藏的为多),由此丁当然也不会高兴的;此事后來还是经曾任翰林院编修的俞樾从中说和,方才告一段落,但是两位好友的关系却从此断送,此后陆心源曾就他人手稿一事致信与其商榷,为丁所推托了,陆心源的皕宋楼经过如此搜求,其藏书的丰富自然可想而知了,就以楼名來说,顾名思义,是说宋版书就藏有两百,这个数字不用说现在,在当时也是独步海内的,陆心源自己也颇以此为豪,他以皕宋为楼名,显然是冲着另一位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百宋一廛”的,其自矜自得之态毕露无遗,
《静嘉堂文库图书分类目录》
目前能较为确切反映皕宋楼藏书量的资料,当推昭和五年(1930年)出的《静嘉堂文库图书分类目录》,据此,原属皕宋楼藏书的有:宋版书一百二十四部,二千七百七十九册;元版书一百一十六部,二千零七十册;金版书一部,十册,当然这是后话,尚不能说明皕宋楼全盛时之情状,因为皕宋楼藏书在东渡之前,就已开始散出,如吴兴周越然之言言斋,就曾收得其中的宋纂图互注《南华真经》、稿本《吴兴蚕书》、明初本《管子》、吴钞《疑狱集》、丁钞《栲栳山人诗集》等八种,
据此推测,皕宋之名
虽不中亦不远矣,想昔日之皕宋楼,可谓极一时之盛,不惟宋元版书多,总藏量也富,至光绪八年(1882年),不计普通坊刻之本,总数已达十五万多卷,远超天一阁,而且陆心源于1894年方去世,此时总量应该还要多,虽经散失,至1907年出售时的藏书数尚有四千部二十万卷,不仅如此,这批书的质量也非常高,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人书目題跋丛刊》,《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以晚清的辈分而列《丛刊》第一种,自也是因其学术价值所致,岁月更替,风物无情,曾名扬海内外的皕宋楼和十万卷楼,在今日已是人逝书去,只剩毫不起眼的空楼,静静的缩在月河街的陆氏故宅中,
保存良好
值得庆幸的是,皕宋楼藏书在静嘉堂文库得到了完整而充分的重视和保存,由于静嘉堂文库是藏宝之处,又因为它属于日本三凌财团私有产业,所以一直不对外开放,只有极少数专家学者曾被允许进入过,且必须接受严格的申请程序,能进入阅书者,寥寥无几,
《皕宋楼藏书志》
中国清代末期“四大藏书家”之一,,归安陆心源(1834~1894)与其门人李宗莲合编的藏书目录,120卷,《续志》4卷,皕宋楼为陆心源藏书楼之一,收录陆氏所藏宋、元、明三代旧刻精钞并为世所罕见者600余种,每书除记书名、卷数、版刻及撰人姓名外,并详录书中序跋,间录藏章印记;宋、元两代刊本则备载行款缺笔,以便考核;《四库全书总目》未著录之书,更附以題解,是一部仿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体例的辑录体的藏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