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瞄准市场空缺赚大钱(1 / 2)

加入书签

改革开放至今,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无论是在繁荣发达的地方,还是在穷乡僻壤,市场上总会出现经营真空的情况。所以对小资本经营者而言,一旦能够了解到市场上缺什么,马上组织物力进行填补,可以使自己在短时间里发财致富。

日本的“绳带大王”岛村原就是靠瞄准市场空缺发家起业的。日本有一段时间十分流行纸购物袋,很多人都提着纸袋购物。岛村原本能地觉得这种纸袋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时尚的潮流,于是决定介入生产。但当时,纸袋的生产商已经很多,自己此时投入其中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时,岛村原忽然意识到,大家都在生产纸袋,但用来提纸袋的绳带却极为紧缺,于是他便决定转而生产提纸袋用的绳带。几年以后,随着纸袋的始终流行,他也成为名噪一时的“绳带大王”。

小本经营要想走一条发财的捷径,那么最好将目光盯在市场上,去了解市场缺什么,然后填补这个空缺。这往往会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市场主要在农村。可是做生意的人都没有重视农村市场,市场在农村出现了极大的空缺,菲律宾著名的企业家奎山炳决定去填补。

要开辟农村市场,其产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价格要适中,要符合农民的经济能力;第二,东西要实用,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菲律宾大约有100万人在境外打工,或移民国外,每年他们都将大量的钱从国外汇给在农村的贫穷亲友们。农民们得到这些钱后往往舍不得大手大脚消费掉,而是用来造房屋,或添置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大型物件。

奎山炳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资助下,开了一家火柴厂,他给自己定下了“市场在哪里出现空缺,就到哪里去填补”的经营策略。

由于制造火柴需要木材,他就到森林中去收取原材料。在这过程中,他发现森林中的小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唯一可以用的车辆是摩托车,但摩托车很难买到,在首都马尼拉的车行里,摩托车这类东西经常缺货,于是决定做摩托车生意。后来,他与日本的雅马哈公司签订了一个合同:由奎山炳在菲律宾专销雅马哈摩托车,雅马哈公司则每月向他提供200套散件。但是他的户头上仅有5 000比索,不够支付第一批订货。这并没能难倒他,他从银行贷款后先购进第一批几套雅马哈摩托车散件,然后请两位技工装配成车,没过几天,12辆车便一销而空。他立即用这笔钱再进货。这样循环往复,逐月增加货量,一年后便达到了每月200套散件的预定指标。奎山炳在做成两轮摩托车生意之后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农村地区道路窄小,可客货两用的三轮摩托车是最顶用的交通工具。决定将两轮摩托改装成三轮摩托,并将车子的售价定在一个农民买得起的水准上。三轮摩托车投放市场后,很快销售量就超过了两轮摩托。他组建的诺基斯公司的摩托销量持续增长,终于成为全国之冠。其中50%~70%的产品是三轮摩托车。

奎山炳是一个善于填补市场空缺的成功商人,他小本起家的经历很能给我们启发。

小资本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盲目参与竞争,只能落得个以卵击石的可悲下场。精明的小生意人,善于避实击虚,巧占市场空白,最终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如今,商品市场已日趋成熟,大块的市场利益分配基本稳定,小本生意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实属不易。想要生财,这就需要小资本经营者独具慧眼,时时发掘,并瞄准大企业留下的市场空隙,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填补。这样做,既不用花费太多的资金,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家致富。

在松下、三菱等大厂商步入电器行业之时,很多规模较小的电器公司的市场很容易被搅乱,最后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最终导致灭亡。

然而,日本索尼公司却在这些大厂商的层层包围下,研制出一套“间隙理论”,即在很多大圆圈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空隙。也就是说,有一小部分市场没被占领。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经过不断努力,索尼公司最终发展壮大起来,并迅速抢占市场。索尼公司通过这种“间隙理论”不断向国外谋求发展,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个个销售点,构建了一个个销售网。1961年,全球登记销售索尼商品的国家达100多个。

索尼公司在夹缝中不断成长,瞄准了大公司的空隙。填补市场空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器企业。

索尼公司的这种“间隙理论”对小资本经营者很是适用。因为势单力薄,不可能和大的企业去争夺大块的市场蛋糕,那么就应该把利益点放在大公司所不屑的“面包渣”上面来。

有个贫困农民瞄准市场上小衣架空缺,予以填补,从而脱贫致富。

有一天,这位农民为了买几个小衣架,从村里跑到镇上,又从镇上跑到县城,结果仍然没有买到。商店服务员告诉他,衣架是一种太小的商品,利润很低,一般工厂不愿生产。回家后他心想,衣架家家户户都要使用,需求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