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适时转行,确保财源不断(1 / 2)
伴随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已经变成充满变数的领域,想想便不难发现,由古至今,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家族企业兴盛的时代,直至今天这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如果几十年甚至百年都没有变化过,又怎能进步?又何谈发展?
因此对于小资本经营者而言,辛苦开创的事业不代表永远能够生存,或者说以同一种方式生存,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衰落的一天,也许你加入的时候还是鼎盛时期,但是没过多久就变成一潭死水。
这个时候,就需要小资本经营者适时转行,转到和原行业相近的行业,或者在本行业的基础上适当做些改变更新,也许就能够迎来事业的春天。
当然,转型或者转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可能是将原来的业务慢慢压缩,然后以入股、投资等方式进入新行业。在国内,完完全全地抛开原有行业,转行去做新行业的例子并不多见。但是,转型做多元化经营,后者做跟自己原来行业相近行业却是经营者的普遍选择。
如今,快餐店在中国红红火火,引得不少人甘愿投身其中。在这个潮流下,白云飞在繁华地段也开了一家专卖成都小吃的快餐店。每天,店里的顾客都熙熙攘攘,一派繁忙的景象。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月底算账时,他发现除去1万元的房租和9个人的工资,剩下不到2 000元,还不如自己在外面打工赚得多!
更令他感到头疼的是,快餐店里已经很难留人,洗碗打杂工及服务员几乎都渐渐流失。即使他把工资从400元涨到600元,还是留不住人。原来,快餐店的活太多太累,时间长,熬人!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能收工。朋友们从白云飞身上总结出一条真理:“想整谁,就建议谁开快餐店”。
自己的事业不算顺利,连儿子也要起早贪黑的忙活。看着儿子匆忙又疲惫的身影,父亲急在心里,咋能帮孩子一把呢?
这个时候,父亲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看家手艺——焖锅猪蹄。不如自己煮点猪蹄在快餐店卖卖,多少也能赚点儿。白云飞小时候家里穷,那时猪蹄便宜,父亲常给他买猪蹄解馋。猪蹄腥味大且毛多,父亲摸索出烧、泡、削、焖等十几道工序,并配上各种作料,煮出来的猪蹄味道真是香气沁人。左邻右舍交口称赞:“吃一次就忘不了。”
尽管准备经营猪蹄,可是能有多大作为,白云飞心里也没有底。出乎他意料的是,由于猪蹄风味独特大受欢迎,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一算账,每天卖猪蹄的利润就有200多元。
卖猪蹄让白云飞看到了希望,于是他索性将快餐店的橱窗玻璃上开了个小窗口,专卖猪蹄。最后,每月猪蹄的毛利就高达7 000元。
卖猪蹄居然比开快餐店还要挣钱,这是白云飞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通过分析,他总算找出了原因:消费有差别。在快餐店,顾客5块钱即可吃饱;而猪蹄外卖不一样,平均每个顾客消费10元以上;同时,投资费用也有差别:同样1 000元的营业额,快餐店要租用百十平方米的场地和八九个人;而猪蹄仅需五六平方米的门面,雇3个工人既可(两个煮的,一个卖的)。
想到这里,白云飞下定决心:关掉快餐店,专门卖猪蹄。有了这个想法,他一口气连开了三个店,取名“金牌猪手”。在自己高超的技艺和绝不弄虚作假的理念下,他招揽了大批的消费者。同时,直营店也已发展到5家,再加上饭店都从他的店里进货,他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5家店每月营业额总计7万多元,纯利2万元以上。工人也轻松,每天只上8个小时的班。
转行或是转型,是行业利润缩水时,小资本经营者的发展方向之一。若事业苦苦支撑,管理上的招数已经用尽,成本也无再降的可能,此时再不转行,便有可能在利润极小或者没有利润的行业中耗尽所有资源,影响小资本经营者的长远发展。
始创于工业革命开始时期的英国GKN公司,曾经是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但到了19世纪末,英国实行钢铁工业国有化的政策,GKN公司失去了主要支柱产业,只剩下一个空壳。GKN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争论不休。
当时,沃恩只是GKN公司内一个小会计师,他也受到邀请参加这场争论。在经过缜密的调查后,沃恩向GKN公司董事会呈交了一份有关公司发展前途的战略报告。沃恩指出:GKN公司应立即转向开发新产品,不能再把自己当成钢铁集团公司了。不过,GKN公司刚刚创建了一家年产600万吨钢管的钢管厂,按照沃恩的建议,这个钢管厂将被取缔,大额的投资会因此而化为乌有。所以,公司高层没有采纳沃恩的建议,仍然坚持原来的方向继续生产钢管。
市场的情形像沃恩预测的那样,仅仅两年之后,GKN公司的钢管厂就陷于巨额亏损之中,不得不停产。沃恩曾经的提议再次引起董事会成员的注意,他被破格提升为公司的副总裁兼常务经理。沃恩上任后立即着手进行公司转向工作。他买下比尔菲尔德公司,将该公司生产的新型飞机产品投入欧洲和北美市场;接着,他又安排研究人员开发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