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管理巨兽(1)(1 / 3)

加入书签

撒切尔夫人曾喜欢说,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的《金吉尔和皮克尔斯的故事》是唯一值得一读的商业书籍。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系列剧《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商业指南》(The Beatrix Potter Guide to Business)正是对撒切尔夫人这一精辟见解的详细解读—该机构难得与这位铁娘子有天然的共鸣。《杰米玛·帕德尔鸭》(Jemima Puddleduck)是关于创业精神的论著,《小胡须塞缪尔》(Samuel Whiskers)是关于“薪酬审计”的寓言,而《小不点鼠太太》(Mrs Tittlemouse)呢?它是在警示聘请管理顾问的危害。

小不点鼠太太是“一只有严重洁癖的特殊小老鼠”,她总是在打扫房间及清除不速之客。然而有一天,一只又肥又聒噪的癞蛤蟆来到家里,它懒洋洋地躺在安乐椅里,把双脚搁在暖炉边上。尽管一再要求,但癞蛤蟆不仅拒绝离开,还满屋子地搜罗美味佳肴,所过之处一片狼藉。小不点鼠太太不得不整天跟在它后面收拾残局,直到它终于不情愿地离开为止。

毫不令人意外的是,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们将能深刻体会行径恶劣的癞蛤蟆与管理顾问之间的相似之处。数十年来,管理顾问一直活跃在这个英国广播机构的各个部门。麦肯锡为英国广播公司策划了两次大规模重组—1968年以及1972年,而后一次重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纠正第一次重组的错误。然而英国广播公司最近一次“癞蛤蟆瘟疫”还要追溯到约翰·伯特(John Birt)出任总裁的1992年。

伯特在成为英国广播公司总裁之前曾长期在电视台工作,他的广播职业生涯始于私营部门,而不是英国广播公司。他相当明智地意识到,在一个节目频道数量爆炸式增长的世界里,公共广播机构会受到威胁,所以他把自己的领导者职业生涯押注于两个时兴的管理理念:内部市场化和制作人选择权。伯特要求,各个独立部门为争取合同彼此进行竞争并相互收取服务费(内部市场化);如果外部供应商的价格比较低,他就督促节目制作人采用这些供应商(制作人选择权)。

事实上,这两种理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制作人选择权”的实施在英国广播公司引发了一场管理顾问“瘟疫”。顾问们获得了伦敦西部英国广播公司总部的“永久居住权”。最终这些顾问的数目变得如此之多,以至于英国广播公司不得不另外再请一批顾问来为他们收拾烂摊子。英国最著名的电视剧剧作家丹尼斯·波特将伯特形容为“呱呱大叫的戴立克”,这也道出了大多数英国广播公司员工的心声,资深制作人托尼·加内特宣称伯特实施“极权式微观管理”。该国一流的讽刺杂志《私家侦探》(Private Eye)在题为“伯特式语言”(Birtspeak)的专栏中对伯特滥用艰涩管理术语的恶习大加鞭挞,并对这位伟大“语言破坏者”配以讽刺漫画,画中为微缩版的“戴立克”。

癞蛤蟆瘟疫

如今,无论你是在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要到公共部门去,就可以听到泛滥成灾的“伯特式语言”。政府部门正“重组”“核心流程”、引入“质量标准评估”并采用“客户服务标准”。公共部门负责人正“授权一线工作者”“目标管理”以及“外包非核心业务”。甚至将军们都在“精简人力资源部”以及“标杆化竞争对手”。

对管理的高涨热情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政党或派系。英国的保守派新政府热衷于鼓吹商务人士及其方法。事实上,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就出身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麦肯锡公司,但在这方面保守党未必能胜过新工党。新工党的缔造者托尼·布莱尔和戈登·布朗更乐意谈论迈克尔·波特和汤姆·彼得斯,而不是工党创始人凯尔·哈迪和国民保健服务的蒂造者奈·贝文。他们聘请管理顾问进入政府各个部门—包括唐宁街、内阁办公室和卫生部门,并在政府核心部门的政治与咨询之间设置旋转门,这有时会导致不名誉事件。约翰·伯特离开英国广播公司后成为布莱尔的个人顾问,负责为自由联想出谋划策,他甚至试图一边为唐宁街工作一边在麦肯锡兼职,直到招致公众的强烈抗议才作罢(伯特现在为另一家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工作)。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你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的模式。巴拉克·奥巴马任命一名管理顾问—杰弗里·齐安兹(Jeffrey Zients)担任他的“首席绩效官”,致力于“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找出适用于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的最佳工作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兑现了自己在就职演说中做出的承诺:发起实用政府的改革。(“今天我们要问的问题并非我们的政府是不是太大或太小,而是它是否有效运作。”)共和党内几个有望取代奥巴马的人选也同样热衷于管理理念。米特·罗姆尼是一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他在贝恩资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协助创办了史泰博公司(Staples)以及一些其他公司。他曾经对《华尔街日报》说,如果成功当选总统,他“有可能”会聘请麦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