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转载)(2 / 2)

加入书签

汗和他后来的子孙,曾经先后三次远征,蒙古帝国版图曾经横跨欧亚,成为古代军事史上一次罕见的奇迹。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一次战争中,病逝于六盘山下(今天的甘肃省清水县),享年66岁。

祭奠大礼有如蒙古传统人文的演出

墙壁雪白的陵墓,朱红的门窗,金黄的琉璃宝顶,在色彩上独具蒙古民族特色。

不过,比起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或帝王谷,比起南美印加人的沙漠墓地,比起中国的秦陵或明十三陵,甚至比起印度的泰姬陵,成吉思汗的陵墓,占地面积长与宽只是各1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在规模和气派上,与史上著名陵墓一点相提并论的条件都没有。

但是,成陵最有价值之处,并非在陵墓建筑群的架势上。

陵墓里的“灵包”,灵柩就停放在其中。

成陵最有价值之处,是在于悠悠700多年来,蒙古族人对成吉思汗陵墓的祭奠大礼一直坚守不渝。据知,成陵的祭奠大礼,一年内就举行50多次。

对成陵的祭奠,就从成吉思汗死的那天起,几乎从没间断过。一个民族,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岁月年代里,无论外面世界如何更换,他们仍然保持原有的定例而毫不动摇,这在人文历史上,绝对是罕见的。这份执著,也反映了蒙古民族在习俗上的强固精神,确实是他们足以自豪的特质。

你可以想像,每一次进行陵墓祭奠,就有如一场场蒙古十三世纪传统人文的“活生生表演”。

可以这么说,一座成陵,就是草原民族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通过对成陵几乎从不间断的祭奠活动,蒙古族人的文化、信仰、风俗、法律、世系、语言等等,都能在这个闹哄哄世界的一处安静角落,完整而低调地保存下来。

世世代代以来,所有看守陵墓和负责执行大奠的后人,都属于蒙古语里的“达尔卮特”部。连这份荣衔,都是世袭的。据说这些“达尔卮特”的老祖先,700多年前就是成吉思汗的铁骑部下,一代传一代。

因此,在文化活动史来看,整个祭奠过程,就是蒙古礼制历史的演出。而成陵,就是一座至今仍上演着蒙古历史文化的不衰舞台。

遗体与遗物辗转四处

也许,教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遗体及其遗物,竟有数百年期间,一直都是处于辗转四处的状态。

成陵在最后修建时加入的汉白玉石碑。

原来,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后,就实行秘葬。但为了祭祀方便,族人就建立了八座纯白色的毡帐,叫作“八白室”,用来象征成吉思汗的寝陵,作为祭祀用。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随着蒙古族政治中心不断的转移变动,这八座纯白色的八白室,其中包括成吉思汗的灵柩,也辗转于大漠南北,一直到了明代中叶之后,才终于移牧到鄂尔多斯,并供奉至今。

在这期间,流动的“八白室”曾经数度遭劫。“八白室”里的圣物遗宝也险遭销毁。幸运的是,虽然遭受多次贼灾,最终还是化险为夷,得以保存。据说,最危险的几次,盗贼虽然逼近灵柩,却只敢掠走旁边的陪葬品,对灵柩甚至不敢正视。

1939年,因为抗日战乱,“八白室”曾经被迫西迁,途经延安,迁入甘肃和青海。

1954年,八白室又重回鄂尔多斯,建立起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墓。文革时,红卫兵也曾来到这里,他们虽然对建筑及文物大加施虐及捣毁,却始终不敢靠近或接触成吉思汗的灵柩。

人说天地有灵气,也许,其中真有点说不出的缘由。

物物轮廓在,只是风流远

这时候,有人来正殿的门口扫雪。阳光并不明媚,但阳光里有一份安顿细节的悠然情绪,正殿摆放着这个巨人生前坐过的马鞍、用过最好的弓箭、用过的银奶桶、睡过的床铺。物物轮廓在,只是风流远。

这个人的帝国版图,曾经横跨半个世界,而那时候的人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但那又怎样呢?

正殿外的两边松林之下,雪地上有一物疾速掠过,是野兔,是对历史对一切什么都不知道的野兔。

也许,对一个自己所建帝国版图曾经横跨三大陆的英雄来说,眼前成陵,显然不足衬托其勇。但对于一个身上原本就流着草原血液的游牧英灵来说,就算他的陵墓再简单不过,只要有天为盖,有地为棺,那已足以反映出他那份罕见的豪迈气概了。

吴伟材《早报周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