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宝贝的渊源(1 / 2)
陆浩可能真让你说对了。
“所以我才说,很难确定啊。”
邱震豪又叹声道:“我国用墨的历史很长久,有人估计至少要四五千年了。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
唐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奚鼐,易水人,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名家,他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这种墨得到了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并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国姓。他的孙子奚廷珪就改姓而为李廷珪了,李廷珪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墨。这种新墨胶不变质、墨不变形,质量大大超过了祖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墨,也就被人称为李廷珪墨,或者李墨,畅销各地。而李廷珪,也就被后人誉为徽墨的奠基人。”
陆浩也兴致勃勃道:“传说,李廷珪制墨,用料非常讲究,要松烟、珍珠、玉屑、龙脑,和以生漆、鹿角胶、犀角、麝香等等名贵物品,捣十万次之后,才制作成型。“所以,这样的墨,坚硬如石,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甚至于可以当刀来使,削木裁纸。”当然他所知道的这些正是老头子平时给他念叨的。
贺云飞非常好奇,看着邱震豪手里的墨锭,蠢蠢欲动。
“如果,这块墨锭真是李墨,的确可以做到这个地步。”
邱震豪沉吟道:“史书上有记载,南唐的一个名臣徐铉,幼年的时候,得到了一块李墨。然后和他弟弟一同读书使用,一天研墨写五千个字,却整整用了十年之久。”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北宋一个大官不小心把一块李墨掉到池塘里了,可能是这大官太有钱,觉得下水捞墨太费事,干脆不理会。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又掉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东西到池塘里面,立即派人打捞,并把李墨也捞了出来。”
“然而,经过一年时间的池水浸泡,那块李墨却仍然坚硬如初,表里如一,光泽如新。这个时候,那个大官才意识到李墨的珍贵,视为珍宝而妥加收藏起来。”
说到这里,邱震豪叹声道:“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感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由此可见李廷珪墨的稀罕可贵。”
“邱叔,说了那么多,那这块墨锭,到底是真是假。”贺云飞急不可耐道。
“我不是说过了么,东西太珍贵了,捏拿不准啊。”
说完又皱眉道:“你们知不知道,真品的李廷珪墨,有,有多么的可贵。当时奚家迁徙到徽州,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老松树,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可是,再多的松树也经不住几百年的砍伐。”
“所以,在李廷珪之后,经过一百多年,黄山老松树差不多绝迹了。那些制墨名家只好又重新改变了制墨的工艺,再加上李家的子孙后代,很多人步入仕途,无人再承祖业。从此以后,李墨失传,越用越少,才会那么珍贵。”
邱震豪苦笑道:“一直到了清代,据说乾隆皇帝得了一块李墨,由于心爱一直没舍得用,所以留下来了。现在,这块墨,就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的一枚真品李廷珪墨。”
“可是现在,这里又突然冒出来一块,你说叫我怎么叫草率确定。”
接着又叹气起来,手指轻抚墨锭,脸上泛出丝丝红潮。如果这块墨真是李墨,那么第一个鉴别之人,肯定会在收藏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邱叔,是真是假,难道就没有确切的办法鉴别么?”陆浩也忍不住问道。毕竟,别人没有他的能力,总不能他说东西是真的就是真的,要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出来才行。
“色泽纹理,包括蟠龙图与模糊钤印,包括后面的文字,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文字,显德六年,仲秋,圭。显德六年,那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这年号是从后周太祖郭威一直沿用下来的,直到柴荣儿子恭帝柴宗训继位,还继续沿用下去。也就是说,后周三代皇帝,一共七年,一直在使用显德这个年号。直到后来,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江山,才改元为建隆。”
听到这里,陆浩敏锐察觉其中有问题,惊讶道:“邱叔,既然李廷珪是南唐人,那这块墨锭,怎么会用后周的年号?”
“对呀。”贺云飞反应过来,点头道:“这是一个明显的破绽,所以邱叔你才会怀疑,这块墨不是李廷珪墨。”
“不是破绽。”
邱震豪轻笑道:“以后,你们两个,要多读些书才行。早在显德五年的时候,南唐就被后周打得俯首称臣,尽献江北之地,以求划江为界。那时,南唐在位的还不是大名鼎鼎的李后主李煜,是他的父亲李璟。被后周打败之后,不仅称臣去年号,为北周的避锋芒,甚至迁都到洪州,从此南唐国力大损,埋下了亡国之祸。”
“也就是说,显德六年的时候,南唐已经没有年号了,用的是北周的年号,一直到宋太祖夺位,改元建隆,南唐也要跟着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