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墨梅(1 / 2)
“告诉你们吧,这幅画是一位画师临摹的唐寅的作,这幅作品叫做《枯槎鸲鹆图》,不仅这幅画是赝,这印章也是假的。但因为历史原因,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把伪造黄庭坚大师的假印章戳在了这幅临摹的唐寅的作上,可谓阴差阳错,造就了这么一个画作。”
“原来是这样。”
这幅画被证实是个假画,可陆浩心中却也还是佩服临摹唐寅作的这个人。要知道,唐寅的画有三分神似,七分形似,笔力超群,所成之画无数经典。而眼下这幅,他所描绘的景象神虽不到分,但其中传达的韵味还是可以窥得。要不是那印章,陆浩也绝对看不出端倪。
“朱老,我这里还想请问一下,除却印章我们去识别书画的真伪,是不是还可以根据其他的特征判断?因为这画要不是印章有问题,简直就逼真了!”
朱老被问起,兴致勃勃道,“像是这种模仿的技术还不算超群,书画的作伪其实一直都很繁兴,这在一定程上也反映了古代帝王以至有产阶级们对于书画的热爱。不过我们还是有针对的鉴赏技巧,如同印章被创作者用来做专属的标记,通常他们还会在诗词前边加上题跋,或者将书画的内容如尺寸、款识、印章、题跋等等详尽地作一个记录,编成著录。经过历史的流传有绪,这些都可以成为一幅画为真的有效证明。”
陆浩晓得,题跋就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前边,以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字,它是在宋代形成而著录更不言而喻,这两者无疑可以成为鉴赏书画的依据。
“我知道这个。那还有吗?”
“当然还有。”朱老意犹未尽,见朱老嘴唇有点干涩,旁边的伙计这会忙去桌上又给朱老倒了一杯茶。
“朱老喝茶!”将茶递到朱老手边,朱老接过茶,满意地滋滋了几口,才继续道。
“还有就是书画上的一些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发现书画的真伪。这个我基本不外传。一是别字,历来把写别字的问题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上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就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此画就为赝。”
别字。陆浩心中默念了几遍,也是记下来。
第二是年月,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与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证。就比如一副明朝唐寅的画作,所提的年月却是宋朝黄庭坚的日期,那一定就是赝。这就要求鉴赏者要熟知作者的历史时代背景。懂吗?”
“恩。”陆浩和祁宏光纷纷点头,朱老借着间隙喝了一口茶,接着道,“还有一点可能你们会疏忽,那就是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要避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这就等于说此画根据避讳推算是清所创,但其属为明,就是作伪的漏洞。而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辨的铁证。但当然,这一点只有你在熟谙历史,烁古通今的知识储备下才能发现,所以鉴赏字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避讳在诗词创作中并不能说没有,清朝实行过残酷的文字狱,当时有很多画作因为限制也会遇到避讳的情况,包括明朝一直也是避讳猪字。
听着朱老一席话,陆浩就意识到,字画鉴赏同样是一门深奥的问,想要一两天出徒,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自己,也只能加强学习,熟知历史才可以在书画鉴赏上有一番成就。
不过,陆浩同时也知道,自己比别人的优势是在哪里。
朱老说完之后,就拿出来一幅作品,自己要陆浩和祁宏光一起欣赏,这第二幅画是真正的唐寅的画作。
这是一幅墨梅图,纸本,墨笔,纵96cm,横36cm。
此幅以枯笔焦墨画梅花枝干,皴擦纹理,表现梅枝苍劲虬曲的姿态。以浓淡相间的水墨点画花朵,以谨细之笔画出花蕊,笔法刚健清逸,表现出梅花清丽脱俗的风貌。
其创作风格恰是唐寅晚期的作画风格。画面中间的梅花风姿绰约,右上的题诗洒脱清秀:黄金布地梵王家,白玉成林腊后花。对酒不妨还弄墨,一枝清影写横斜。
依照着刚才朱老所说,两人共同发现了这诗词创作的地点和人物,而后左下的印章工稳典雅,更有说明其流转的印章有哪些。”钤“唐居士”朱、“唐寅私印”白、“南京解元”朱、“六如居士”朱、“吴趋”朱印。
再对照其他的项别,联系唐寅的作画风格,两人不约合同地认定这就是一副唐寅墨梅图的研美之作。
“好画,唐寅的作价值都相当高,朱老您的这幅墨梅图更是唐寅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价格肯定不菲啊。”
祁宏光职业病又犯了,看完直接就给朱老定了价。
朱老此时看了祁宏光一眼,好似磕了药般脸涨通红,“就知道钱,艺术你不晓得是无价的吗。既然收了这画,就没想着它的价值是多少。不过,既然被你点破了这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