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卿赵氏(1 / 2)

加入书签

就在豫让开始马夫生活的时候,在都城的一处繁华地带,晋国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将要出场了,他就是晋国的中军佐赵鞅,晋国的二号人物,也是本书的主人公之一。

赵鞅,嬴姓赵氏(春秋战国时期一姓多氏,其中赵氏、梁氏、赢氏都属于嬴姓),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其全称名讳当为赵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没有嬴鞅一说。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赵氏大宗宗主。赵鞅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是晋国的弘股之臣,在朝中仅次于执政智跞,任中军佐。

晋国都城,新绛赵府。

赵氏宗主赵鞅正在向家臣姑布子卿请教几个儿子的资质。姑布子卿是当时的名士,赵氏的家臣,著名的阴阳家,深谙八卦相面之术,且相术精明,影响甚大,后世相士把他奉为相人术之祖,相人术也被后人称为姑布子卿术。

赵鞅:“今日请先生来对几个犬子相一下面,看看几个犬子中谁能够担起赵氏中兴之大任。”

姑布子卿:“主公客气了,能为各位公子相面乃是微臣的幸事。”

随后赵鞅将嫡子赵伯鲁、赵罗两位公子叫了过来。

姑布子卿看完两位公子的面相后对赵鞅说道:“我记得三年前主公曾将训诫之辞交给几位公子背诵,今日主公不防考一下他们的才学,看看这几年两位公子对赵氏的训诫之辞(即教导和告诫的话语)掌握的如何?”

赵鞅听后对俩个儿子说道:“三年前,为父曾将训诫之辞书于竹板之上,让你们学习,不知你们学习的如何,现在给我和各位大人背诵一下。”

太子赵伯鲁结结巴巴的背诵一段后,说道:“启禀父亲,孩儿实在太笨了,只能背诵这么多了。”

赵鞅面露不悦哼了一声,说道:“赵罗,你接着背。”

年轻的赵罗脑瓜子机灵,说道:“启禀父亲大人,孩儿把竹板丢了,实在背诵不出来。”

赵鞅满脸愠怒道:“三年前,为父在交给你们的时候,就曾经告诉过你们,抽空我一定会考你们对训诫之辞的掌握情况,怎么到现在都不能完整的背诵下来,这成何体统。下去继续背,如若再背诵不好,家法伺候。”

赵伯鲁、赵罗赶紧溜了出来。

赵鞅尴尬的望了望姑布子卿,说道:“先生看了之后,有何感想?”

姑布子卿:“大公子面相和善又生性敦厚,这样的人在当今的世道上很难立足,若要执掌一个家族恐难胜任。少公子眉清目秀又生性顽皮,不可给予大任。容臣直言您的这两个儿子没有一个可以担起赵氏中兴的大任。”

赵鞅大惊道:“难道我们赵家就这样衰落了吗?”

姑布子卿慢悠悠的说道:“主公您不是还有一位公子吗?”

赵鞅:“你是说那个侍妾所生的无恤吗?他相貌丑陋,资质愚钝,更不适合。”

姑布子卿慢悠悠的说道:“不妨,我们暂且先去看看再说。”

随后二人缓步来到赵无恤母子二人居住在花园后面的小屋。

赵无恤的母亲翟氏看到丈夫一行人来到自己的小屋,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由于自己的出身低微,虽说为赵鞅生了孩子,那也不过是他酒醉之后的发泄而已,所生的孩子由于长相普通也不受他待见。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与儿子两个人的生活,今天赵鞅突然带人来到自家的小屋,翟氏一下子紧张的坐立不安起来。

见到此,姑布子卿说道:“夫人不必紧张,今天主公和我来是想找无恤公子谈一谈,了解一下他的学业,不知公子现在何处?”

翟氏低头回答道:“无恤他一早出去打柴去了,现在应该回来了。我这就出去找找。”

赵鞅淡淡的说道:“不必了,我们在这里等等。”说罢,就环顾小屋看了看。

不一会儿,赵无恤背着一捆柴回来了。

刚一进门就喊:“母亲,我回来了。”

翟氏接过无恤身上的柴火,说道:“你父亲来了,快过来见过你父亲。”

赵无恤闻听赶忙上前行礼道:“孩儿见过父亲大人,见过姑布先生。”

行过礼之后,姑布子卿先生围着赵无恤看了一圈。只见这孩子长得貌不惊人,中等个头,宽阔的鼻子,深陷的眼睛,大嘴黑面,看起来十分平常,但这更引起了姑布子卿的重视。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姑布子卿的相面,姑布子卿是“奇形即圣人”相术一派的开山鼻祖。传说他曾给孔子看过相,说孔子有四位圣人的脸型特征:像尧一样的面颊,像舜一样的眼睛,像禹一样的脖项,像皋陶一样的鸟嘴,他认为长成这样相貌的人往往能够成就大事。正是由于姑布子卿坚持奇形即圣人,所以对赵无恤这样一个长相一般的孩子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姑布子卿端详了好一阵子,然后微微的点了一下头。

“不错、不错。”姑布子卿轻轻地说道。

随后,姑布子卿对赵鞅说道:“主公不妨也检查一下无恤的学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