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安于之死(2 / 2)
了一声:“诺。”
赵鞅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他不想把董安于与赵氏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他只是在想董安于对赵氏的贡献,如果没有董安于建的晋阳城,也许今天他早就逃亡他国或者已经灭亡。他又想到了为什么范皋夷会在这个时候将这事提出来?难道是因为我要出兵讨伐范吉射?难道范皋夷是范吉射的内线?赵鞅想到了很多很多,他还想此事过去已经半年多了,今天又被人重提出来,看来这是自己今生一个躲不过的劫了。
几天来孩子和家臣前来问他,赵鞅就是不说当天朝堂上发生的事情。
很快三天的时间就过去了,国君和群臣都在等着赵鞅的答复,但是赵鞅始终没有回答。
事情就这样僵持下来。
面对出兵在即,赵鞅却迟迟不发一言,聪明的董安于还是意识到了这其中肯定有什么事情,他让赵氏的太子赵伯鲁前往韩不信府探听消息,探听回来后,老实的赵伯鲁告诉董安于当天朝堂上群臣对赵鞅的发难,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听完之后,董安于想也没想就来到赵府大厅。
董安于:“主公,朝堂上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主公不必为此事忧虑。你想想老臣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再活几年。”
赵鞅:“董公你不必在意,我知道这是有人在从中耍诡计,只要再等一段时间,这事情一定会过去的。”
董安于平静的望着赵鞅,说道:“主公,过一段时间这事情也许会过去,但是赵氏杀死国家官员引起二卿叛乱的事情却会一直摆在那里,如果我死,晋国能够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的死就非常有价值?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
说完转身便拔刀自尽,时年六十五岁。
一切来得太突然了,赵鞅还没来得及给他讲自己的思路和办法,董安于的尸体已经静静地躺在了赵府的大厅外,地上只有鲜血和他不断放大的瞳孔。
赵鞅扑倒在董安于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董公呀,你不能死呀,你死了鞅若有事,将问何人?问何人呀!”这时赵伯鲁、赵无恤、赵罗几个孩子也不觉的跪在了董安于的尸体边。
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太史公《史记。赵世家》有云: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一代能臣董安于就这样走了。
厅外的梅花树上,被大雪压弯枝条上一朵梅花正在含苞欲放。虽然北方的晋国还是春寒料峭,但是春天已经来了,望着树上的被鲜血染红的积雪,赵鞅哭红的眼里充满了怒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