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武将聚会(1 / 2)
也有让高天城感到不愉快的事,就是写诗!经过那晚的酒宴,也许是在自己太公、外公的刻意传播下,整个京城都知道高家长房孙少爷大病一场反而因祸得福,酒后写下了两首诗《将进酒》和《煮豆诗》,就连高天雍所做的《兰陵美酒》也传播了出来,这席间中书令以及东水公的评价都一五一十的传了出来。
这个时代不是不可以弄虚作假,而是一旦发生你立马就会人神共弃,更是鉴于中书令和东水公的人品,所以大家也就认同了这几首诗为一个八岁和一个十岁孩子所作,高府一门两神童更是名誉飙升。
弄得高武不但在武将面前不可一世,见了那些文官们更是牛逼哄哄:以后不要跟某说什么文采,有能耐的先比过我孙子再说,连我孙子都不如?那你还做什么官,跟某讲什么圣人道理?
要说这个时代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但传播速度一点都不慢。那场酒宴是发生在四月末,现在是十一月,也就六七个月的功夫,在大唐不敢说妇孺皆知,但你要说不知道这三首诗你自己个儿都不好意思在文人界混。
就连南周那边也早就传开了,据说鸿胪寺少卿魏光启今年九月出使南周商量两国联姻时,酒后就曾不屑的说:“说什么南周文风甚圣,我大唐远远不如,先找个人做首诗比过我大唐开国公两个孙子再说。”
差点引起外交事故,事后南周文人也以酒为题做了几首,但无论格局、用词都差了许多,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据说弄得南周皇帝也很是难堪,私下里大发雷霆,而之后便传出今年年底南周鸿胪寺正卿吴恩可出使大唐的的任务之一就是一定要当面见一下这两个神童,当面考究一下。
高天城并不担心这些,令自己不愉快的是自己的爷爷。自从这两首诗以后,经常有人打着各种名号来拜访爷爷,其实是看看自己,高天城早就不胜其烦。
但高武还乐此不疲,引以为傲,常常令他俩当场赋诗一首以祝酒兴,高天城去了两次就推脱晚上还要请教东水公问题再也不去了,唯有高天雍这个倒霉鬼每次都跑不了,也做了几首诗,格局、用词也是不错,只是比起先前的几首还是有些差距。
最令高天城头疼是那些武将,明明大字不识几个,偏要装作文豪的样子,听得是摇头晃脑,不住夸奖。
其实他们来纯粹是凑热闹,一是国公爷的孙子证明咱武将的后世不比那些文官差,可喜可贺。二呢也是为了和老长官拉进一下关系,促进一下感情。但是毕竟是武将的身份,酒一入口,早忘了自己几品的官职,文豪也不装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偏偏还要鼓励一下高天雍和高天城,那蒲扇大的手掌在头上一顿鼓励啊,把高天雍和高天城拍的七荤八素、苦不堪言。
偏偏还都是自己爷爷的老部下,不是世叔就是世爷的,都是跟高武过命的交情,还得装作一副甘之如饴、小子受教的模样,好生折磨人。
直到高天城的《早操歌》又经高武传了出去更是了不得了,这大唐建国二十载,边境虽然偶有战争,但都是小打小闹,令各位大佬们提不起兴趣。唯一大佬们的心头之癣就是南周,都是跟着先帝打了一辈子仗,歇下来反而浑身不自在,就等着圣上一声令下直取南周、统一华夏,军功不说,起码回头走后见了先帝有得话说。
这《早操歌》一经传出,立马在整个部队系统如雷贯耳,那奇怪的调调也都学了个七八分,都觉到用词准确、气壮山河,据说那远在幽州的燕王李鑫听了也是老泪纵横,上书圣上,说自己对不起先帝,若对南周用兵,幽州铁骑愿为先锋,这是又准备游过长江了。
武将们来到国公家聚会,喝高了这首《早操歌》更是第一甚至是唯一选择,谁要酒后不喊上几嗓子仿佛就对不起自己大唐军人的身份,喝高了那就是群魔乱舞了。
这个时代大唐本就风气豪放,跳舞更是深入人心,酒后跳一下舞本是娱乐助兴的事,但你能想象一帮大老爷们,个个五大三粗还直蹦跶的模样吗,跳的是粗俗不堪,偏偏还都自得其乐。
只要有人高歌《早操歌》,大家就轰的一声站起来就跳,跳完就喝,再唱再跳!跳几回那得看唱几回?唱几回那得瞧有几位?有几位那得看唱几轮?反正武将们体力也好,就这么瞎折腾一晚上还嚷嚷着痛快!
这帮武将,一喝酒就激动,一激动就脱靴子,那味儿就大了去了。高武还很享受,说什么这才是军中汉子,哥几个都还行,过几年跟着老子跨过长江去。弄得现在只要聚会酒过三巡都一个动作-----脱靴子,还互相比比谁的味道更大一些,仿佛这才证明谁更男人一些一样。
更有甚者,喝到激动处,痛哭流涕,说什么对不起先帝,这样死后无脸见先帝,拿出自己的靴子倒上酒,对着高武说:“某随公爷征战二十余载,大小战役无数,更是随着公爷千里驰援先帝,今日同饮靴中美酒,当忆往日之苦,以劳我等取南周之愿。”
这一提议得到了旁边几位的赞成,一看就是参加过千里驰援青州战役的,那一股洋洋自得的表情。高武也是好样的,愣是不嫌脏,率先接过靴子大喝一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