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游骑(2)(2 / 2)
谋无双,才思敏捷,不愧是大汉帝国佼佼者。我就说嘛,能作出《精忠报国》和《战歌行》这两首绝世名篇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邹君,如果可以,我真想一辈子跟在您身边跟您好好学习欸,邹君,别走嘛!”
所有人一听都是汗毛倒竖。邹燃更是觉得鸡皮疙瘩乱跳。赶紧跳下炕拿起脸盆去外面洗漱。
这个扶桑人难道真的转了心性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是秋天。从初春到初秋,邹燃已经在芷县军营度过了大半年的时间。
草原上生长着茂盛的贝加尔针茅、地榆、黄花、日阴菅,在微风的吹动下,酷似收割前的麦浪,此起彼伏,金波荡漾。一条弯弯的小河从营地西面细细流过,河水似乎被湛蓝的天空映照成蓝色。
军校里养护战马的兵卒,每日会赶着马群出外放牧。张锐看见马群里面居然有一些才出生不久的小马驹,它们时而前、时而后,象是一群不听话的孩子。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影响对人类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过马。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逐水草而居的时期起,马就逐渐成了人类的亲密朋友。特别是马成为人类的交通运输工具之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迁徙能力。尤其是骑兵和战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许多民族的盛衰荣辱。
马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当它向我们轻快地跑来时,浓密飘逸的长发在风中随意的舒展,矫健有力的舞步优雅而庄严,直挺的脖颈和炯炯有神的双目处处透出它尊贵的身份。
邹燃已经开始从新学习御马之术。从套笼头开始,无论是牵马、吊马、举肢还是调教索。都学的一丝不苟。在军校里他的训练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邹燃就是写《精忠报国》和《战歌行》的那个,甚至连执教官和教官们也知道,但却没有人在这里提及。龚振和赵乐也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对他另眼相看,反而会时时对他严厉要求。
在第六伙中,邹燃的理论知识学的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他七拼八凑的那些知识结合到现在已经是高深的学问了。但军事训练方面他却永远赶不上两个人武鸿和荆川!
武鸿自不必说,这小子天生就是练武的材料。任何高难度的训练科目在他眼中都是小菜一碟。而那个荆川,还真是猛将型人才,学员之间进行骑兵冲阵比试的时候简直是势如破竹。连龚振都说,当骑兵队伍里有像荆川这样的人时,整个作战风格和战术策略都要为之改变。
慢慢的,邹燃和荆川在军校里有了两个外号。“邹诸葛”和“荆霸王”。
当然,这只是第三曲内部的称呼。教官们对于邹诸葛可是一点都不客气。特别是龚振,仿佛专门针对他一样,时常让他单独出列来进行训练。不过也因此邹燃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学到过的野外知识。最基本的就是辨识方位的技巧。
比如在山地要辨认方向,就看草、树、果实。南坡的草,生长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黄得较快;树皮一般南面比较光洁;夏天松柏及杉树流出的汁,南面的比北面多;秋季果树朝南的一面,枝叶茂密结果多;果实在成熟时,朝南的一面先染色;实在不行,砍下一棵树,年轮是南疏北稠,一目了然。
在平原丘陵地区辨认方向,可以看蚂蚁窝,因为它们总是在树和灌木的南面;不然就看石头上的青苔,它所生长的地方一定是向着北面。
草原上辨认方向,可以看平菊和野莴苣的叶子,它们都是南北指向;春季积雪先融化的一面,朝着南方;坑穴和凹地,则北面融雪较早;河流多为北岸平缓,南岸陡立。
沙漠中辨别方向最为困难,可以利用风来确定一个方向;随时注意地上的粪便;有太阳时,可以利用“立竿见影”来识别方位;晚上,更是可以利用星辰定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