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大风起兮(二)(1 / 3)

加入书签

“回禀将军,我军阵亡一百零九人,重伤五十三人,轻伤四百二十六人。尚能战者,两千八百五十九人!灭敌五千三百有余,俘虏敌军将士九千一百六十八人。其中校尉四十三人,督尉和别将一十九人。郎将三人.。。”

行军主薄范刚捧着清册大声读道。粗略统计上来得数字本来没有如此精确,但是为了羞辱室撒,他故意在把数字读到个位。

这杨苴打的是古滇国的名义,这军旅的编制和名号竟然还是汉朝的编制体系,名称和明军的卫所制度完全不同。

“禀将军,此战缴获旌旗二十七面,战马一百余匹,铠甲三百五十一副,苗刀九千余把,硬弓三千余张,铁叉九百有余..锄头一千有余.。。”

范刚眼睛斜睨着室撒,念到铁叉和锄头的时候故意把音调拉长,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这守护开南州的兵士大部分都是农夫和猎户征调而来,杨苴大举起兵,兵器自然不足。加上这少数民族自己没有规范的体系,没有工器局或者兵器局和制造局之类的单位和工匠。自然就没有办法全副武装,能够装备到现在的模样已经算是不错了。

在场的不少粗坯大声哄笑,室撒却仿佛没听见他人的笑声般,继续镇定自若地跟马文铭等人有条不紊的做着交接。

现在他们已然是在这开南城内了。

在舍兹和室撒签下了人口买卖合同之后,当下决定留下主薄范刚和五百兵马,负责照顾己方伤兵,打扫战场并押送俘虏慢慢向开南行进。其他两千多将士由室撒带路,径直去取开南州城。

那留守的叛军早就从溃卒口中得知已方兵马全军覆没的消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待看到室撒领着敌军前来取城,竟提不起任何勇气抵抗,乖乖地按照室撒的命令开城投降。

马文铭见状大喜,立刻派人接管城防,安顿士卒,封存府库,整饬治安,从傍晚一直忙到半夜,才想起来打了这么大一场胜仗,还没有派人向主帅报捷。立马召集了几位将领商量说辞,统一意见,将白天的野战和傍晚的取城情况一并写了,分为两份,一份用火漆封好,以八百里加急速度命人飞马到昆明禀报黔国公沐英。一份派死士赴蒙自通知守军,坚定他们的守城决心。

待信使奉命离开,马文铭又想起后面还有几百个掉队的尾巴,估计此刻还随着程翰书在哀牢山门口颐养天年。赶紧又派了亲兵出去,沿来路堵截他们,命他视情况向开南靠拢。

接着,又派人将降卒全部带回开南,安置到城中军营监管。待一切杂七杂八的事情忙活完了,天色不觉之间,东方之既白。

现在深入敌后,虎狼环伺。马文铭也不敢休息,揉了揉红丝充盈的眼睛,随便弄了点东西吃,就带着亲兵出门巡视城防。

开南州是景东的门户,地势是三水夹两山的模样。不但有哀牢山和无量山,还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者干河是红河的支流,自蒙自沿水路而下,日夜兼程,不用五天便可抵达。

真是因为水运方便,所以是杨苴的粮草囤积和运转重地,也因此城墙修得十分高大。瓮城、马脸、敌楼、箭塔,一干城防建筑应有尽有。城墙上,备有大量的滚木、擂石,钉拍、长钩等守城利器。正东和正北两座高大的门楼里,还存贮着十几张床子弩,只是年代已经久远了,不知道是否堪用。

这少数民族都是以村寨为主,修城池主要不过是蒙元时期的衙门和驻军所用。故而城中人口不多,民居甚少。在方方正正的城池内,每隔百余步,便是一座砖石垒就的粮仓。每座粮仓圆五丈,高两丈余。数十座粮仓加起来,里边的粮草足足有上百万石。

“这么多粮食!”

耳边突然出来一个声音,马文铭转头一看,却是舍兹在一边看,一边摇头。想起商胜夫人用骡马驮着一千石粮草劳军,还作为一份大礼相送。这一百万石粮草,花了杨苴多少年的心思啊?就算是二十万人,也可以支撑两年上下吧?

问题是你既然这么富足,那何必还要造反,弄得生灵涂炭呢?

“是啊,这么多粮食!”

马文铭也摇头叹息。当初决定轻兵奔袭开南州,打得本是趁叛军不备,将其粮仓一把火烧毁的主意。可如今看到这么多粮食,又看到如此高大的城池,他心中未免举棋不定。

想起在曲靖时候那贵死人的物价,如果把这些的粮食留下来,那不说别的,就是有个天灾人祸的,用来民政局赈灾也好啊!

二人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舍之意。马文铭是共产主义战士,不想糟践农民兄弟的一针一线。就是舍兹,虽然身为大土司,看到这粮米满仓,也是非常震惊。要是让她看到这么多汗水收获的粮食被付之一炬,那也太败家了!

“唉,昨天你和那室撒,那是怎么回事啊?”

马文铭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又瞪了老大。说实在话他并不喜欢室撒,在他看来,此人长得好像故宫殿门前面的水缸不说,行事从头到脚透着古怪,把家中老少都送给别人当奴隶了,自己的头也即将被砍下来,却好像甘之如饴。但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