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剑胆琴心(1 / 2)
子将先生过誉也,晔并不敢当此之评。刘晔谦虚客气了句,对周瑜拱手笑道:倒是君助孙伯符攻取江东,一路连攻连克,逼走刘繇,孙郎、周郎之名,已盛传江东,比晔此之虚名耳,多胜矣!
子扬兄过誉了!周瑜也微笑客气了句,不再多说,只与鲁肃一起将刘晔请进。
刘晔一路相随打量,并略作闲谈,直到后院周瑜居处。到得厅堂前,但见厅左一屋,门楣上挂有一块黑色漆底的匾额,上书剑胆琴心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门框左右立柱上亦各有一句,左书小榻琴心展,右为长缨剑胆舒。
此时还并没有对联、楹联这种形式,因此刘晔初见,不免新奇,驻足观看。尤其无论门楣上的匾额,还是门框左右的那两句,都非时下流行的隶书与章草,而是行书,且是独具风格的行书。其书写流畅,如行云流水;笔意连绵,笔断意不断,整个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字迹筋骨丰挺,跌宕自然。
这个时代,篆、隶、草、行、楷等五大书体,基本都已出现,不过除篆、隶外,草、行、楷都还不大成熟,也未有普及。
草书有章草和今草两种,章草传为汉章帝所创,又有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而创。章草是最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变而来,运用是解散隶体,使其趋于简便,但用笔还是因袭了隶书的许多笔法。因此看起来也跟隶书区别不大,一眼就能看出是由隶演变。
到今草,则已是完全看不出隶书的痕迹。今草是由东汉的张芝所创,被后世誉为草圣。张芝就是离此时不远的人物,三年前的初平三年方才过世,跟蔡邕的逝去是在同一年。
周瑜每当想起,都不免愤恨感叹,既然是要穿越,为什么不让他早穿两年,让他有机会向这两位大书法家当面请益,同时也能够提前预防,防止蔡文姬被匈奴掳去。
关于章草,时人的普遍说法,皆说是汉章帝所创。不过周瑜对此说法有些怀疑,认为有可能是为这位皇帝美名,特地附会之说。章帝也是离此不远的东汉皇帝,就是蔡伦所侍的第一任皇帝。而元帝则是西汉的皇帝,且史游与章帝的身份上也是大不能比。
行书是桓帝、灵帝时的刘德升所创,被后世誉为行书鼻祖,后来的钟繇与胡昭也都跟他学习过书法。不过他当时所创的书法还不被叫做行书,而是叫做纡书。这一位,却是也已作古了。
楷书后世虽传是钟繇所作,并把钟繇称作楷书之祖,但其实汉初就有了。宋宣和书谱云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钟繇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基础上所创,并使之与隶书有了正式的划分。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钟繇这位楷书之祖,却是还在。而且后来还是曹魏的重臣,官至太傅,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其子钟会,不但承其书法渊源,后来亦是曹魏大将。钟繇现年四十四岁,正是壮年,目前随侍在献帝身边为官。
好字,好句!刘晔又上前两步,看着门边上的这一幅楹联,不由自主地出口赞道。
这幅楹联自是周瑜所写就,然后再命人刻上去的。底为黑漆,字上金漆,看起来十分醒目。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这两句,自然也是他前世所记得的。不过他却不记得这两句的原作者是谁了,也不记得自己前世究竟是在哪里看到记住的了。
前夜他练完剑,弹琴之时,忽然就想起了这两句来。只觉很合他现在的身份与情状,也很合原本周瑜的写照。于是,当下就起身提笔,让雨荷掌着灯,在书房的门柱上写了这两句。第二日,又写了一块横批匾额,命工匠一并雕刻上漆。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刘晔开口念了一遍,又赞道:好雅致,好气魄,当真是一代儒将风范!说着转过身来,看向周瑜,用着笃定的语气问道:不知可是公瑾所题所作?
不敢。正是瑜妙手偶得,子扬兄见笑了!周瑜姿态谦逊,却是大言不惭地道。这哪里是他妙手偶得,只是妙脑偶想到罢了。不过他之前就已被鲁肃认定为这两句是他所作了,他也就干脆默认。反正又不知原作者是谁,应该不算剽窃。原作者要是不服,就让他找过来好了,只要他有这个本事。
他如此恬言自认,却也是为自己增加点儿光环度、多加些名气值,并加响知名度,以期能够多吸引些人才的目光注意。无论哪个时代,人才的储备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更尤其如是。原本历史上的江东孙吴,虽也是人才济济,但如果更多一些,争夺天下的资本也就更雄厚些;如果能把三国的英才全部一网打尽,那别的势力更哪里还有得争。
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无论对于哪一个行业来说,都是一样。在争夺天下的这个大行当中,人才,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收揽的就尽量收揽,能掠夺的就尽量掠夺。对于从竞争激烈的后世穿越而来、又曾执掌过大集团的他,对于这一点自然更为深知。
对于眼前这位曾被许劭评为有佐世之才的刘晔,周瑜同样不打算放过。虽然他在后世压根就没听过这位仁兄在三国这段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