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将来抉择(1 / 2)
孙权有些愕然地看着周瑜离去的身影,呆立当场。他确实料到了所有,但却没料到周瑜会给出这样的答覆。周瑜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鲁肃,要他自己去争取与说服鲁肃。
这样的回答基本等于没有回答,至少没有正面回答,周瑜绕避过了孙权所提出的难题,然后反手轻轻一推,把这问题推给了鲁肃与孙权自己,而他则跳出了题外。孙权想要请鲁肃去帮他,那就自己去请求与说服鲁肃,这件事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与他无干。
但在孙权看来,周瑜回敬的这一招不但轻松化解了他的招数,更是重新掌握了主动,占据了上风。周瑜虽说是要让鲁肃自己做决定,并让他尽量争取与说服鲁肃,但在他看来,自己能否说服鲁肃并借走鲁肃的关键,还是在周瑜。鲁肃的决定看似是关键,但以周瑜对鲁肃的影响力,鲁肃的态度与决定还不是在周瑜的一句话。所以,借与不借还是握在周瑜的手里。只要周瑜不想放人,那他想,他无论再怎么费尽唇舌去说服鲁肃都是没用的。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机会。以上是建立在周瑜能够完全左右鲁肃的态度与决定上的,如果周瑜对鲁肃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强,鲁肃有能够完全自主的决定,那他还是有争取到鲁肃的机会的。但这机会在他看来,也是十分的渺茫。
两人的这初次交手过招,孙权先以一记暗藏变化与后招的凌厉招数进攻,而周瑜则避其锋芒,回敬了一招太极。这让孙权有种打在棉花上与用错了力道的感觉,郁闷的直想大吼大叫。自己明明有力,却偏偏使不出去,让对手牵着走,这种感觉直想叫人吐血。
孙权握紧双拳,张开口深吸了一口气,然后长长吐出带着郁闷的一口浊气,重新振奋了起来。他不会就这般轻易放弃与退缩的,即便机会渺茫,他也仍要去争取。不争,那就根本没机会;争了,才有一线可能。不到最后一刻,他都绝对不会放弃,他从来都不是个轻易言败的人。
周瑜潇洒而去,转身走出几步后,却是有些无奈地轻轻叹了口气。
回避正面与主要问题,避重就轻,不断地绕来绕去,这种行为在后世有一个专门的形容、比喻词语,就叫做打太极。他前世在商场上跟人打太极、扯皮的事也做得不少,是惯熟的套路。虽然他并不喜欢这种交谈方式与彼此互相套话计算,但有时却也不得不用。想不到穿越到了这世,还是要用,这就是种无奈呀!
人生虽然变了,时代也大不同了,连身份与身体也都变了,但不变的东西却还是有许多。同样的,无奈也有许多。世事不如意者十之**,人生,总是免不了有许多无奈。
回到居巢不久,周瑜便招了鲁肃与刘晔一起来议事。议得,便是先前孙权在圣姥庙中所提欲借鲁肃之事。周瑜没提这之前孙权与他讨论的关于刘晔之事,也没提孙权借鲁肃的别有用心,一石三鸟之计。
孙权话中表达出来的对刘晔汉室宗亲身份的顾虑与不信任,说出来未免让刘晔寒心,打击他的效力积极度。而此前言不提,后话的别有用心也就没有立点,不大成立,他也便干脆不提,只说了孙权的相借理由与自己对孙权的答覆。
但尽管如此,鲁肃、刘晔二人还是察觉到了孙权要借鲁肃的目的并不单纯,而孙权的理由,也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待得周瑜说完,二人对望了一眼,鲁肃问周瑜道:那么,公瑾,你希望我如何应对孙二公子?答应,还是不答应?
周瑜唇角露出丝苦笑,道:你问我做什么,都说了决定权在你自己吗?你自己看着办!
公瑾,真的决定权全都在我?鲁肃接着问。
周瑜点头道:对。
刘晔笑问:那公瑾,你自己究竟是愿把子敬相借,还是不愿?
周瑜苦笑道:我自己当然是不愿了,现在有子敬帮我掌着全县的事情,我才能这么轻松……唉,你们二人那是什么表情,我这是实话吗!好吧,我自己是不愿借,但却不得不借。我不借只是为私,借了才是为公。我结交你们,都是为了将来一起效力于江东。现在孙权要借子敬为辅佐,那也是为江东,我没有不借的道理。我自己不愿答应,所以就把这问题推给子敬了。
鲁肃与刘晔二人的表情都显得有些无奈与哭笑不得,周瑜不愿相借,原来就是因为怕鲁肃走了,没人替他管事,他自己没法好好偷懒了。诚然,这确实是一个理由。但这并不是周瑜不愿把鲁肃出借的主要理由,最主要是他不想在孙权的用计逼迫下就范答应。
他虽然懒,但并非公私不分。如果孙权诚心诚意来请求,好好跟他商量,那他必然会答应。但孙权却用了心机算计,带着逼迫的意味在内,而且孙权的动机与用心也都不纯。这才是周瑜最不愿答应,也最为不爽的地方。
但尽管如此,周瑜最终还是将会借出鲁肃。因为孙权确实占住了道理,他不借,在道理上说不过去。这一切,只因孙权是孙家人,是孙策的亲弟弟。周瑜只要还奉孙策为主,那他就得要向孙家低头,孙权占的便是此理。哪怕无理,也是有理。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