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六章 白鹿(2 / 3)

加入书签

课。

黄承彦亲自向学生们介绍了他们新的乐课博士,然后嘱咐勉励了周瑜几句,便即告辞离去。

送走黄承彦,回返课房。周瑜望着下面跪坐了一片的数十学子。有些头大。无论前世今生,他都没有过做老师教课的经验,也就最多教过几个小孩子画画,还是非正式的。现在不但是正式的授课,下面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比他的年纪都大。

这一刻,他又有些后悔答应黄承彦做这个乐课博士了。不过都到这个地步了,也只有硬着头皮上。反正他只是乐课博士,教好教坏也都影响不大。他也不管别的,只挑了曲子教学生们弹,挑的是他从后世改编来的《送别》。这曲子比较简单,又不长,曲调优美而易记,适合初学者,后世这歌可是有编到儿歌里的。

这节课他也不教别的,只教这《送别》。间或夹杂一些弹奏的技巧与知识。一节课罢,他也不管学生们学得怎么样,只自离席而去。

这一日的授课,他便是在反复教授这《送别》中度过。每堂课都教的大同小异,基本无差别。也就教到诸葛亮他们时,才振起精神,提起些兴趣,在诸葛亮他们面前摆了回做老师的谱。

课间时,他在博士与学生们当中,都有听到了他们谈论今日襄阳传的火热的时鲜新闻,自然便是他命秋毫所传播的那则鹿门山白鹿显祥瑞。还有人特地来说给他知,让他只是心中暗笑。他也有特地留意了诸葛亮、庞统与徐庶几人,注意到他们已有各自召聚了一些学生行事。

襄阳学宫的授课与后世的一些学校类似,只授上午与下午,中午学宫供饭,但只有博士们的份。学生们自带饭食。

下午授完最后一堂课,周瑜颇觉疲惫。有些感叹老师真不是人干的让他终于体会了做老师的辛苦,感觉到了这一行业的伟大。不过伟大是伟大,他却也越没有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心思了,只想早点结束自己的教师生涯。

他承认,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回到住处,周瑜又向刘晔询问了番祥瑞。消息散播的情况,以及刘表与赵歧方面的反应后,便自去休息。入夜时分。徐庶回来后,又过来向周瑜汇报了番他与诸葛亮几人今日的宣传联络成果。成果是喜人的,年轻的学子们果然都是热血与激愤的,很容易便能挑起他们对天子的忠义、拥护以及对迎天子驾入襄阳为都的支持。对于一起联名上书,游行起愿,他们也都无二话,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便都答应了。年轻人又有从众心理,一人答应。便立马就有人跟着答应。在徐庶、诸葛亮他们的言说下。学生们也都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件大义之事。是为了天子与朝庭,是为了大汉。在这一崇高的目标与宣传口号下。几乎是一呼百应,景从者甚众。只是限于时间,联络的人却还不多。但今日一天,也已有过百人了。

而到明日,这些人便都已是基础,百来人一起去宣传、联络,效果会比他们今日几人更大,徐庶估计明日便能够联结到行事人数的要求了,说不定所有学生都能一起动。一百人,只需每人再去说动十人,那便已是千人之数了。

周瑜点头道:好,夜长梦多,迟恐生变,那便明日行事吧。又向刘晔道:子扬,你明日再把赵太仆请到刘表的府上,学生们请愿时也让他在场

刘晔点头应是。

三人又谈论了几句,便自散去。

一夜无话,第二日朝食过后。周瑜与刘晔一起出门。不过两人的目的地并不相同,也是分乘两辆马车。周瑜是前往襄阳学宫,履行他今日的博士之责,刘晔则是前往驿馆去见太仆赵歧。

襄阳学宫与驿馆正巧在一个方向,两人同路了一段。到得驿馆两人在馆前分别,周瑜自去襄阳学宫,刘晔则下车向门口的侍卫递上名帖,求见赵歧。

赵歧此时正与随他一起到襄阳的几名随行官员议事,得闻刘晔在外求见,立即派了一名随行官员出去将刘晔请入。

刘晔进来时,赵歧已遣去了那几名随行官员,厅中只有他一人相候。见到刘晔,这位须皆白的老人十分高兴,不待刘晔行礼,便请刘晔入座。

侍女上过茶水。闲话客套了几句,刘晔剥。见山道:老大人,不知可有听闻昨日坊间传言,有振夫在鹿门山遇白鹿之事?。

有所闻赵歧抚须点头。道:鹿门山原名苏岭山,建武中,光武皇帝驾幸游此山,与近臣习郁一起梦山神二鹿,遂命习郁建一祠庙于山,谓之鹿门祠,后便以祠名为山名,改称鹿门山。习郁因建祠有功,被光武皇帝封为襄阳侯。此山早有神迹彰显,今又有白鹿显现。实乃祥瑞之兆也,襄阳

刘晔道:老大人所言不错。此正是襄阳承运之兆也,上天亦启示襄阳该以为都,应天子迁都襄阳。

赵歧抚须含笑点头,心下对于刘晔更是暗暗点头,十分满意。他也是人老成精的精明人物,如何看不出这鹿门山白鹿显祥瑞来的有异?他们前日正议天子迁都,刘表曾以气运之言为借口,而第二日便有这祥瑞之事显现,预示襄阳有承运之兆,事情哪有这般巧的?

这显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