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七章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1 / 2)
门瑜到得襄阳学宫时,只觉察到今日的襄阳学宫有此引犹肛川六学生们都是来去匆匆,三五成群地低声议论着什么,神色间带着兴奋、激动、紧张与期待,似是在商谈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大事。
周瑜对此面含微笑,自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知晓学生们在商谈什么秘密大事。旁的博士们也有些察觉了学生们的异状与气氛不对,但若召来学生相问,学生们却皆是矢口否认,都道无事。有几名博士还把这一情况禀报了祭酒黄承彦,黄承彦心里自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他既已答应了诸葛亮与徐庶他们不做拦阻,自然也就不加过问,叫那几名博士勿要大惊小怪。
自那晚答应了诸葛亮、徐庶他们后,黄承彦这两日便再未去详细问过他们的计策进展如何。他不想参与这事,也不想去理会,只眼不见为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不知。但这时听到那几名博士的禀报,心中暗自思忖,猜想诸葛亮与徐庶他们可能便是要今日行事。
作为襄阳学宫的博士祭酒,学生们待会若要罢课聚事,他自然不能不做理会。但到时他却又该如何,拦也不是,不拦也不是,还是假做拦阻实则放任?他实在不想搅到这事中,想了想,便找了个借口,说自己家中有事,先行离去。
他平日性子有些疏懒,不在学宫里正经办事的时候其实颇多,常有托言不来,三五日不见踪影也是常事。这时离去,博士们也不奇怪,只当寻常,自有他平日指定的两位德高望重的博士代为处理事宜。
博士们实不知今日不同往日,他们这位祭酒今日早退,实是避难去也。
到得上了几堂课后,不是特别粗神经的博士,都已察觉到了学生们的气氛有些不对,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学生们似是在压抑着什么要爆。但他们却都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只能互相忧心仲仲。这时再去寻祭酒,自然早已寻不到。除了派人去找,也只有忧着心地继续上课。
刘晔派来的侍卫到得襄阳学宫后,并没有去寻周瑜,而是直接找的徐庶。徐庶得了刘晔传来的消息后,先告知了诸葛亮与庞统几个,然后便互相转告同学,一传十,十待百地传递消息,让学生们都到学宫的校场集合。
襄阳学宫并非只教文事,也有体育运动。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艺都要教,其中的射为射箭,御为驾车、驾马,都是属于体育运动了。六艺涵盖全面,可说德、智、体兼备,早在这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学生们便已是全面展的素质教育了。
这时的名士大儒们可说都是文武兼备,上马能领军,下马能管民,能征战,能诗书,属于是全能型。比如已故的镇压黄巾的两大名将朱俊与皇甫嵩,都是这种全才。还有做过刘备与公孙瓒老师的已故北中郎将卢植,不但学问做得好,打仗也很有一手。
襄阳学宫的校场便是教授学生们射与御这两课的场地,如同后世学校的操场,十分宽阔广大。
徐庶与诸葛亮、庞统几个聚头传递消息后,便先行领着刘晔派来的那名侍卫赶着两辆马车前往校场。侍卫并非是独自而来,而是还带人拉来了两马车的东西。马车中的东西都是周瑜早已命秋毫秘密所作的横幅、标语等等,用于学生们游行所用。
学生们得了消息,便互相传递,然后面带兴奋与激动地前往楼场。课自然是不上了,学生们几乎全部都聚往校场。
学生到上课时间不上课,反是全都赶往校场,博士们自然是立即注意到了不对。大声喝斥拦截,学生们也皆不听。脾性温和的还知道个歉,许多根本理也不理。博士们纷纷惊怒、惊恐,立即寻那两名主事的博士相告,也相互转告其他博士。
周瑜一直都暗自注意着事态的展,其他博士去奔走相告,他也装模作样地跟着去相告。不多时,所有博士都聚在一起,知晓了此事。两名主事的博士也无好主意,除了继续派人去寻找祭酒黄承彦外,便是带着所有的博士们也一起前往校场,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周瑜自也混在其中,跟着一起。等到博士们赶到校场时,校场上已黑压压地聚集起了四、五百学生,到处人头攒动,还有学生们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陆续赶来。博士们都是一脸大惊之色,一名主事的博士拉过一名路过的学生,喝问道:你们这是要作何事?
事情到得这般地步,也便不须再作隐瞒,那名学生倒还有礼,拱手答道:回禀博士,我,起向刘使君联名卜书,游行请愿,请他出兵奉仰天子与域为都
胡闹!那博士喝斥道:这等大事是你们能管得了的吗?快些给我散去!
那学生并无怯意,不卑不亢地反驳道:博士此言差矣!须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还是我等得授圣人之学的学子?如今天子罹难,大汉多艰,国将不国,我等身为有志之士,自当一尽己力。说罢不顾而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语原本是后世才有,这话自然是周瑜教予徐庶知晓,让他以此说动学生们。现在这一句话,也是传的襄阳学宫的学子们人尽皆知。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感觉人人都对这大汉天下负有着责任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