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调查内奸(1 / 2)
朱元璋占据集庆后,改名应天,作为己方军队的根据地。此时,朱元璋已经拥有十多万的军队。可是,眼前的情形,仍旧是不容乐观。在应天东边镇江驻扎的是元朝军队,盘踞东南方平江的是张士诚,在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
这些人中,以张士诚最不能容忍朱元璋。张士诚原本是盐贩子出身,随后迹,盘踞江浙一代,对待江浙地方的民众宽厚,免除这些地方的苛捐杂税,于是,这些地方的百姓们纷纷建了生祠来供奉拜祭张士诚。张士诚洋洋得意,原本以为应天已经是囊中之物,却没有想到,就这么轻而易举被朱元璋夺去了,他很是不甘心,就屡次三番来攻打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力量最弱,他手下却有骁勇的良将,又有李善长和楚流烟为他出谋划策,如此一来,于张士诚大大小小打了不下上百场仗,朱元璋虽然没有赢,可是也没有吃什么大亏。只不过,这么长久下去,对他而言,绝对不是好事。他为这件事,愁眉不展。
而最近又连续打了三场仗,却常常落败,他每一场仗的安排,张士诚就好像早已经知道了一般,每次都可以把朱元璋杀个措手不及,这让朱元璋很是郁闷。这三场仗,让朱元璋损兵折将,不下五千余人。
于是,朱元璋把楚流烟和徐达悄悄叫进营帐中,商量对策。朱元璋说道:这三次打仗,每一回我们的安排,就好像张士诚完全已经知道了一般?
朱元璋若有所思,徐达和楚流烟早已经知道他的心意。楚流烟遂问道:元帅,你可是怀疑我们军中有将领是内奸,为张士诚通风报信么?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我正是这么想的。不知道你们两个意下如何?
徐达沉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在没有事实证据之前,我不敢妄下断言。要是冤枉了兄弟,难免教人心寒。
朱元璋见徐达处事谨慎,是他一贯风格,也不曾怪罪,他说道:丁普郎、傅友德和冯国胜是从徐寿辉那边前来投靠的,内奸会不会是他们其中一人呢?
元帅,与其我们在这里猜疑,不如想个法子把内奸找出来才是。楚流烟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道:我倒是有个法子,可以查出谁是内奸。不如明日升帐,元帅就说会亲自带兵去狼牙坡劫杀张士诚的军队。然后么,再派人守住城门,哪个将领出城,便证明与这件事儿有关。再从出城的将领中查起,可以事半功倍。
好,就这么办!朱元璋语重心长的说道:这么多人中,我就相信你们两人与遇春而已。遇春性子比较鲁莽,我才没让他来。明天看谁出城的事,就交给副元帅做了。
徐达立刻答应着。徐达与朱元璋之间,慢慢的有了一些矛盾和猜忌。只是这些,却是说不清楚的。既与徐达的地位和才干有关,也有徐达对楚流烟的情意有关。只不过,在这么紧要的关头,朱元璋还是率先想到徐达,可见仍旧是相信徐达是光明磊落,对他心无二致之人。这让楚流烟颇为放心,毕竟,她从母亲札记中看到的那个关于徐达吃鹅肉的典故,时时变作她的心魔。
第二日,朱元璋就按照已经商议好的,在升帐时候,宣布自己要亲自带兵去狼牙坡打仗之事。散了后,徐达就与楚流烟一起来到应天城门上,观察出城的将领。两个人看了半日,都不曾见到。
徐达对楚流烟说道:流烟,我看那人就是要出城通风报信,恐怕也不会在这青天白日出去。我们不如等晚上再来吧。
楚流烟却很有把握的摇摇头说道:徐大哥,你放心吧。要是我没有猜错,那人一定不会晚上走。白天进出城的人这么多,混在人流中,并不容易引起注意。晚上就不同了。晚上城门紧闭,要想出城,就要用轻功或是想别的法子。而这么高的城墙,除非轻功高强,要不然也不容易出去。那人不趁着白天混出城去,反而以图晚上,恐怕是不可能的。
徐达听完楚流烟一番说辞,也就赞同了她的说辞。两个人继续在城墙上往下看。过了一会儿,看到常遇春迈着大步走出城去了。楚流烟神色自若,徐达也不慌不忙,常遇春于他们乃是患难与共的兄弟,自然是不会出卖他们的。
又过了一会儿,傅友德出城去了。他打扮的比较怪异,与平常大为不同。要不是楚流烟于徐达精细,也许并不能现那是傅友德。徐达见状,看了楚流烟一眼,楚流烟也正看着他。两个人相视一笑,继续监视出城的人。
傅友德也不可能是通风报信之人。他当真想通风报信,实在没有必要乔装打扮,举止怪异,引起别人好奇。
一直快要到傍晚时分,都再也没有可疑之人出现,楚流烟甚至都在想是不是弄错的时候,忽然徐达叹道:早就猜到是他,果然是没有猜错。
楚流烟往城楼下看去,只见一个人做出散步的模样,悠哉游哉的出城去了。这个人,就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楚流烟和徐达下了城墙,远远跟在郭天叙后面,一路跟着他出了城。一路之上,他都是很悠闲的模样,走了很久,走到一处猎户休息用的石屋处,他伸了伸懒腰,四处瞧了瞧,就走了进去。
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