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涑末部秣兵厉马 张少帅贩猪结缘(1 / 3)

加入书签

老谋深算的营州都督李道亨,知道官兵的战斗力一年不如一年,想靠武力制服管辖区内的夷族已经不可能,就越发挖空心思地施展怀柔手段,对契丹人和涑末人极尽笼络恩服,和两族的首领们保持一团和气,使营州平安无事。这时朝中已是武则天女皇登基称帝。李氏党和武氏党的明争暗斗,使女皇无心考虑边关事务。早就应该卸印的李道亨都督,在营州大帅的位置上一直坐得稳稳当当。

大祚荣坚持每年chun秋以猎代练,三万jing兵威武雄壮,士气高昂。大祚荣一面加紧练兵,一面盼望契丹人早ri反唐,他好乘机东归。一晃又是十年过去,契丹人虽然越来越不听从营州都督管制,却一直没有造反,大祚荣心急如焚。

这天,大祚荣和两位军师在府中议事。

大祚荣道:我部迁来营州已经二十八年,一直没有东归的机会。两位军师预言契丹会反,可是至今并无动静,再等下去,我将虚度壮年,垂垂老矣,如何还能成就大业。

任雅湘道:契丹没有造反,是因为李道亨的巧妙安抚。按大唐贯例,边关大帅要定期轮换。可是高宗皇帝晚年不问政事,武则天当朝以来,尚无暇顾及边关事务,营州都督竟然二十多年不换。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

大祚荣心情不好,语气生硬地说道:契丹到今不反,我们都没有料到。你们不必为判断失误而自责,更不必去找那些不着边际的原因。契丹反不反,和武则天换不换边关大帅能有何相干?

任雅湘知道大祚荣有些烦恼,就耐心解释道:这关系很大。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换了大帅,政策肯定要有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成为激发剧变的诱因。

大祚荣道:照你这样说,朝廷不换大帅,契丹就不会反,那要是李道亨老死在大帅位置上,我就没有东归的机会了。

崔岳林道:王爷不能这样想。现在武则天女皇的地位已经稳固,新的权力分配正在展开。营州都督是个重要职务,也是个肥差,李道亨早已经过了退役的年龄,肯定要有武氏党派的新人来接管。这事也许明天就会发生。王爷不能丧失信心。

大祚荣道:我并不是丧失信心,而是在考虑一个新的思路。契丹反唐,我立马东归。既使契丹不反,我也要强行东归。

任雅湘道:凭王爷现在的实力,强行东归也一定会成功,只是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十万部众要想在官兵追击下安全东归,是不可能的。如果为了东归而损失掉几万部众,那东归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还是再等一等为好。

崔岳林道:王爷已经等了将近二十八年,这样的顽强忍耐是古往今来的潜伏王者们都不曾做到的。再等下去,确实会让人等得如煎似炙的。我看这样,就以二年为限,如果二年之后营州没有变化,我们就不避艰险,强行东归。

大祚荣道:这样也好。这么漫长的二十八年都等过去了,我们就再等二年。

崔岳林道:这二年里还要继续增强我们的实力。这些年我们坚持练兵,人马雄壮,成效显著。不过我最近发现两个问题,不知王爷是否觉察到。一是涑末部的骑兵和牧民多半没有鞍具,马背上光秃秃的,骑手放不开手脚,这会限制我们的战斗力。二是兵器陈旧,有许多骑兵手中没有战刀,持的是木棒,打起仗来会吃大亏。

大祚荣道:过去在长白山区可以从高句丽购进马具,还可以就地取材制造马具刀具。到营州以来没有添置过,原有的鞍具刀具多半已经损坏了。现在想要添置,只怕一时也无处购买。

任雅湘道:在营州购置上万套马具刀具,确实很难办到。营州这地方通行实物交换。王爷只能用牲畜去换。涑末部的牲畜不少,东归时能把马牛羊带走,却很难把猪带走。不如现在就用一些猪去兑换马具刀具,让外地客商们把马具刀具送上门来。

大祚荣道:用猪兑换,这个想法很好,办法可行。这件事就交给张雨生和大武艺去办。他们已经长大chengren,将来要担当大任,应该经受一些磨练。

大祚荣把张雨生和大武艺叫来,吩咐道:给你们一个任务,想办法用生猪去换回马具和战刀,好装备我们的骑兵。

张雨生和大武艺接到任务,打扮成牧民,赶着一群猪到集市上招徕客商。

营州是大唐北方最大的商埠,集市上常有外地客商来往。内地的汉人客商多半带了铁器布帛茶叶到这里换各种畜皮兽皮,和兽身上可以入药的脏器。边外的夷人多半是带了猎物和畜产品来这时换铁器和盐茶布帛。这种交换常常不是等价的,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念相差太远,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很难实现公平交易,吃亏的总是边外的夷人。比如,室韦部落的牧民,常常带了貂皮前来换铁锅铁盆和刀具。室韦人不知道貂皮在中原贵过锦绣,只知道铁器对他们十分珍贵。交换时,双方都不说话,不须讨价还价,汉人把铁器摆出来,室韦人过来解下腰间缠绕的貂皮,想换铁锅,就用貂皮把铁锅装满,想换刀具,就把同样长短的貂皮放在刀具旁,汉人取走貂皮,室韦人取走铁器,交易就算完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