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明皇略施辱 武王大点兵(1 / 3)
渤海郡武王大武艺,因为叛臣大门艺逃亡事件,和大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经过了几个回合的较量,派遣使节交涉和派遣剌客暗杀都不能奏效,最终走上了靠战争来解决的道路。
这时武王大武艺已经登位八年,一大批新人位列朝堂,大内相乌知古、左相张雨生、右相高海清,都是武王一手提拔起来的辅政大臣,三省六部官员也都是按照武王的用人标准选拔上来的年轻一代,这些官员意气风发,不惧艰险,都坚决支持武王向大唐抗争。
渤海军在先王大祚荣时期曾大败李楷固于天门岭。此后十余年没有大战,实力如何已经难以确定。武王登位后,经过伯力城一战,打得黑水军望风而逃,举国上下对渤海军的实力都充满自信,非常渴望再有一场大战来炫耀军威。武王的潜意识里更有一种要在治国和治军上全面超过先王的念头。现在面对大门艺事件,百官同仇敌恺,纷纷支持武王向大唐讨个说法,武王就下定决心要和大唐兵戎相见,要创造一个比天门岭大战更辉煌的战绩。
这ri朝会,武王宣教道:先王归附大唐以来,渤海郡对大唐忠诚不二,可是大唐皇帝却不能信守前番之约,先是纵容倪属利吉讨封,后是纵容大门艺叛国,孤王已经忍无可忍。大唐皇帝如此行事,就是欺我渤海郡不敢反抗。孤王就要给他一个教训。现在奚人和契丹人都盼望本王振臂一呼,向大唐宣战。正可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孤王决定,联合奚人和契丹人,向大唐发动一场悍卫藩属郡国尊严的战争。众官对此有何建议?
武王话音刚落,朝堂上就欢腾起来,百官jing神振奋,喜形于se,好象只要渤海国的大军一动,大唐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尤其是那些武将,一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上阵立功。
左相张雨生奏道:高王开国以来,渤海郡象长白山一样矗立海东,无论大国小国都不敢轻视。大门艺逃亡事件使郡国尊严受到伤害,不仅基下不能容忍,百官无不义愤填膺。基下既然决心开战,臣愿身先士卒请命出征。
大内相道乌知古奏道:和大唐多次交涉均告无效,臣以为此战已不可避免。可以先和奚人契丹人联络,约定起兵时间,共同起事。
右相高海清奏道:既然要打,就要全力以赴。臣以为应该海陆并进,陆路取河北,海路取山东,再会师攻河南,直逼大唐东都洛阳,生擒大门艺。
武王对此战必胜充满信心,但他还是清醒地认识到渤海军还不具备切底打垮唐军的能力,还不能与大唐争天下,他没有忘记告戒将领们要有理有节。
武王向百官宣教道:此战关系重大,务必要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才能让天下人为我呐喊助威。此战的目标就是活捉叛臣大门艺归案,就叫做捕叛擒贼之战。命左相张雨生为大元帅,率五万人马,会合奚人和契丹人,海陆并进,直取洛阳,捉了大门艺便即刻收兵,绝不许贪功恋战。命张文休为左路先锋,从都里镇出兵海上,取山东攻洛阳。命大乙夏为右路先锋,会合奚人和契丹人,从陆路取幽州攻洛阳。大唐山东和河北两面受敌,必然应接不暇,我军必能速胜。
众官应道:基下决策英明,臣等誓死效命。
张雨生领教,到各兵卫点齐人马,在敖东城外列阵誓师出征。武王亲临教场为将士们送行,勉励将士奋勇向前,为国争光。一时间,渤海军同仇敌恺,声势大振。
张雨生率五万人马开到辽阳城外设下中军大营。营中竖起两杆大旗,上书八个大字,一面是誓雪国耻,一面是捕叛擒贼。大元帅张雨生升帐,众将分列两边。
大元帅张雨生点将:左路先锋张文休听令!
张文休出列应道:末将在。
张雨生传令道:你率二万五千人马往辽东半岛挺进,到都里镇集合水帅战船,立即渡海作战,先夺登州,再攻齐州,直取洛阳。
张文休应道:末将遵命!
大元帅张雨生再点将:右路先锋大乙夏听令!
大乙夏出列应道:末将在。
张雨生传令道:你率二万五千人马往冀北挺进,派出快马去和奚人契丹人联络,相约攻下榆关,再取幽州,直逼洛阳。
大乙夏应道:末将遵命!
张雨生道:本帅已将五万人马尽数分配给你们,既没有后备援兵,也没有运粮部队。你们必须发扬我军游击作战的优良传统,轻装上阵,就地筹粮,大刀阔斧,奋勇向前。大唐地域广阔,五万人马攻进中原,就象辽河水流进汪洋大海,必须紧张凝聚,才能掀起波澜。你们务必力战速战,攻下幽州和齐州之后,要马不停蹄,人不下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奋力突击,直扑洛阳。生擒叛臣大门艺者可领头功。
张文休和大乙夏应道:末将谨记!
右路军先锋官大乙夏以两位兄弟大胡雅和大琳堂为副将,以十八岁的长子大元义为偏将,率领二万五千人马向辽西奔去。过了辽河,派出快马去催促奚人和契丹人发兵。
奚人酋长李大甫和契丹酋长娑固早已做好攻唐的准备,只盼渤海郡武王早ri起事。现在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