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乌知古幽州受阻(1 / 2)

加入书签

大唐钦差洪以文和渤海国入唐使节乌知古一行人马,本想从营州贡道入唐,可是过了辽河之后,才发现营州方向的交通已被契丹人阻断,就改道从榆关奔幽州入唐。这时的幽州是范阳节度使安录山的驻地。

安录山原本是驻在营州的平卢节度使,是半年前才移驻幽州的。这个变化很有戏剧xing。盘踞在松漠一带的契丹人,最惧怕的是平卢节度使张守珪。张守珪被贬官之后,由安录山接掌平卢军帅印,就使契丹人跃跃yu试,频繁南下。安录山本是胡人,他只想扩大地盘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不想和契丹人死拼。可是营州是契丹南下的必经之路,平卢军免不了要和契丹人作战。安录山就想和范阳节度使换防,以便离契丹人远一点。正在安录山通过当权宰相李林甫来谋求换防的时候,偏偏范阳节度王斛斯病死了,安录山就乘机把主力大军从营州移向幽州,名曰协防,实为夺地。宰相李林甫向来担心汉族将军功高入朝威胁他的权势,就千方百计建议皇帝提拔胡人将领,说胡将只知打仗不知谋权,可以让皇帝放心。皇帝对这个主意也很欣赏。现在安录山想移驻幽州,李林甫就向皇帝建议,由安录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玄宗皇帝对首相李林甫一向是言听计从,甚至想过要把朝政大权全盘委托给李林甫来摄理,以便静下心来和杨玉环享受迟来的爱情,对李林甫这项建议立即批准,就让安录山兼任了范阳节度使。安录山名正言顺地离开营州,移驻幽州。

安录山一身挂了两颗边关大帅印,高高兴兴入朝谢恩,不仅谢皇帝隆恩,还对宰相李林甫感恩戴德。大唐朝同时设有九名辅佐皇帝高品官员,统称九宰相。李林甫一直是九宰相中的首脑,可是自从杨玉环得宠之后,最年轻的宰相杨国忠却成了李林甫的竟争对手。安录山恭敬李林甫,自然就冷落了杨国忠。这就让杨国忠很不舒服。偏偏安录山又惹事生非,在入宫见驾的时候,对贵妃杨玉环百般**,以致百官议论纷纷,不仅骂安录山欺君罔上,也骂杨玉环背主寻欢,极大地损害了杨家的尊严,更让杨国忠对安录山憎恨不已。此后,杨国忠和李林甫争权斗法,就常常把安录山扯进来。李林甫说安录山最忠,杨国忠说安录山必反,弄得玄宗皇帝左右为难。

钦差归国和藩国使臣入唐,边镇大帅都要亲自迎送。可是安录山自持有宰相李林甫撑腰,不把钦差洪以文放在眼里,更不把渤海使臣乌知古放在眼里。他本打算让副帅史思明接待一下,随便派个卫队护送过境也就算了。可是当他得知洪以文是杨铣举荐的钦差,这个钦差又娶了渤海国公主回来,就把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要利用这件事来整一整杨家兄弟。

安录山下令把钦差洪以文和渤海国使臣乌知古拘扑起来打入囚车,派卫队押往长安,交给刑部。同时向玄宗皇帝上了一本,奏道:钦差出巡,私娶藩国公主,串通藩国谋反,罪不可恕。臣已把案犯洪以文及其同谋乌知古拿下,派人押送长安交朝庭发落。

安录山这一招果然厉害。钦差大臣被边关大帅捉起来,这件事立刻成了轰动朝野的大新闻。李林甫推波助澜,乘机弹劾杨铣,也就是间接地打击杨国忠。杨国忠则说安录山逮扑钦差是对皇帝不敬,图谋不轨反相毕露,向李林甫展开反击。双方斗得不可开交。玄宗皇帝一向倚重李林甫,这就使李林甫以为必胜无疑。可是这位yin险狡诈的宰相没有料到对手会更加yin诈。杨国忠通过堂妹杨玉环向皇帝发起枕边攻势。玄宗皇帝经不住杨家兄妹的内外夹攻,就渐渐地倒向杨国忠一边。几个回合之后,李林甫终于败下阵来。玄宗皇帝降旨,表彰洪以文出巡有功,恩准他和渤海国公主大松花成婚。李林甫十几年来co纵朝政已成习惯,现在却败在无才无能无识的庸碌小人杨国忠手里,就气得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就患了面瘫症,口眼歪斜,不能上朝,眼看着大权落入杨国忠之手,不久就郁闷而死。

李林甫垮掉了,杨国忠就想一鼓作气再把安录山拿下。可是世上的事情常常是自相矛盾的。尽管杨国忠对安录山恨之入骨,杨玉环却偏偏对安录山颇有好感,她觉得那个肥胖胡儿跳的胡人舞真是天下一绝,就在皇帝面前替安录山说了许多好话。玄宗皇帝被杨玉环的枕边风吹得晕头转向,就不再理睬杨国忠对安录山的弹劾,也不再追究安录山对钦差大臣的不敬。安录山可真是有造化,在李林甫死后却又得到杨玉环的保护,依然稳坐河北辽西两镇节度使的宝座。

洪以文出使藩国擅自招亲,本是触犯了国法的,可是由于得到杨国忠的保护,不仅没有被安录山和李林甫参倒,反而还得到玄宗皇帝嘉奖,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他从牢中出来,官复原职,就迫不及待地为渤海国文王委托的事情忙碌起来。

洪以文向皇帝上了一表,奏道:渤海国文王大钦茂仰慕中原,求赐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chun秋、唐礼,以供渤海臣民研读,还要仿照长安城建一座新都城。臣以为这是促进藩国归化的天赐良机,可以赐他中原史书和长安图形,并派遣能工巧匠助他施工。请陛下恩准。

大唐国对藩属国往往采取和亲和赐姓等办法拢络藩王。比如契丹酋长李尽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