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李殿下借兵杀贼(1 / 3)
渤海国文王大钦茂重返上京亲自主政,最关心的大事是莫过于大燕国皇帝史思明的动向。在上书房协理奏章的二王子大宏元,就格外细心处理吕德信元帅从辽河前线发回来的战报,一旦送达,不分昼夜,立即上奏。文王对大宏元的勤政表现十分满意。
吕德信率领五万骑兵在辽河布防以来,每ri派出探马探察大燕国兵马动向。这ri有探马来报,说史思明驱逐了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之后,已经兵返幽州,现正集结人马,要再次攻打洛阳。吕德信便向文王发出战报,说史思明无意东进,请基下放心。
文王得到这份战报,转忧为安,向二王子大宏元说道:史思明是先扫荡营州,再进兵洛阳,比安录山更加狡滑。可是安录山父子死后,大燕国已由盛向衰,史思明虽然狡滑,他步安录山后尘,败局已定,灭亡之ri不会太远。现在是渤海国出兵的时候了。你把这份战报转给李阳,看他有何动作。
滞留在东京的大唐亲王李阳,原本是要远离中原,静心休养。可是自从得知史思明攻占营州的消息以来,他就无法保持平静。父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时发出的平叛灭贼誓言又在他耳边响起。现在贼兵就在辽西,正是子继父志平叛杀贼的大好时机。他开始考虑是否要向文王借兵出击史思明。这是一件关系自身命运,也关系到渤海国安宁的大事,他思虑再三,不敢轻易出口。
正在李阳决心难定的时候,文王向他转来了吕德信的战报。他从战报上得知史思明又要重演安录山祸乱中原的恶剧,杀贼报国的激情再也按捺不住。他当即动身往上京赶来,要向文王借兵三万,出击幽燕。
李阳到了上京,向文王禀道:近闻史思明又要举兵祸乱中原,我心如沸海,激荡难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是皇家亲王。我要奔赴辽西杀敌灭贼,请基下借我jing兵三万。
文王这时已经决定要乘史思明将要败亡之际,出兵攻打大燕国,抢占幽燕土地,扩大渤海国疆域。可是现在燕国和渤海国没有交战,大唐皇帝也没有要求渤海国出兵,文王正愁找不到向大燕国宣战的借口。恰在这时,李阳从东京来到上京,向文王提出借兵杀贼报国的请求。这对文王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因为李阳领兵杀贼,是大唐亲王的平叛行为,不需要任何理由。文王把兵借给李阳,其实就是借李阳之名把渤海军派往幽燕战场。这样一来,渤海军就可以师出有名了。
文王立即向李阳应道:大燕国夺了营州,渤海国再无安宁可言。殿下有志杀贼,孤王百倍钦佩。就让吕德信元帅听你指挥,五万大军随你调遣。
李阳持文王敕命来到辽河大营,向吕德信说道:请吕元帅分兵三万,随我出战辽西。吕元帅率二万人马守大营,作我后援。
吕德信道:本帅按基下敕命听殿下调遣。就由张茂森将军随殿下出征,我和张茂林驸马作后援。
李阳和张茂森率领三万渤海国骑兵,渡过辽河,向营州挺进。
此时史思明正在率领主力大军进攻洛阳,留守幽燕的是大燕国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和营州节度使李怀庆。李怀庆见渤海国发兵营州,自知无力抵挡,就向其兄长李怀仙求救。李怀仙深恐营州有失,立即派郎将崔明良率领一万人马增援营州。
李阳大军开至金岭寺,有探马来报:营州节度使李怀庆率领八千人马在前方二十里列阵,挡住我军前进道路。
李阳向张茂森说道:我军是他四倍,正可以多胜少,速战速胜。你我分左右两路包抄过去,务必将他一举全歼。
李阳和张茂森兵分两路,一路喊杀连天,势如排山倒海,直奔营州军冲去。一场混战持续了两个时辰。天se将暗时,李怀庆带着残兵向营州逃去。李阳挥军追击到营州城下,环城安营,将城池团团围住。
次ri天明,李阳和张茂森到城下叫阵。
李怀庆在城上喝道:大燕国不曾与渤海国为敌,你渤海军为何无端来犯?
李阳向上骂道:我是大唐亲王李阳,率渤海国大军来收复幽燕。你这乱臣贼子,还不赶快投降!
李怀庆骂道:洛阳已被我大燕国应天皇帝拿下,攻克长安不会太久,你这丧家之犬还敢逞强。待我援兵到来,定叫你尸横城下。
李阳向张茂森说道:兵法说求胜为上,攻城为下。我只求杀贼,不求夺城。况且渤海国骑兵不善攻城。不如绕城而过,去消灭他的援兵。
张茂森道:殿下所言极是。他援兵必从幽州来,我军可向幽州方向去拦截。
李阳放弃攻城,率兵向幽州方向前进。在营州城西南百里之遥,与崔明良的人马相遇。一场混战,又杀得崔明良狼狈而逃。
张茂森向李阳献计道:我军连战连胜,士气高涨,可乘势直奔河南,去救洛阳。
李阳道:我军深入河南,必然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相遇。倘若他们诬我为叛军,就会重蹈永王覆辙。我军只可纵横幽燕伺机杀贼,不可深入中原自投罗网。
张茂森道:既然如此,就去幽州剿灭李怀仙,捣毁史思明的老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