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章 渤海军出战幽燕(1 / 2)
张茂森和大忠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人彻夜饮酒,阔论高谈,从高王开国的艰苦卓绝,说到仙功秘册的神奇绝妙;从副王大华屿面临的危机,说到幽燕将要发生的动乱。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到投机不觉多。两人促膝相谈,不知不觉天光见亮,营中鸣号出co,鼓角震天,吼声动地。两位元帅就携手来到教场上观看士兵演武。
大忠和见张茂森训练的骑兵勇猛骠悍,便兴奋地说道:我奉文王基下之命到辽河布防,需要从你营中选调一支jing兵,已经向智部(相当于大唐的兵部)送交报告,不出十ri,就会有智部的命令传来,绝不会让你为难。
张茂森笑道:我这西营中为上京十二个兵卫训练着的六万骑兵,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士。你可以随意挑选,也不必等智部的命令。你带走多少兵员,再从辽河大营给我发回来多少兵员,只要我这西营中兵员人数不差,智部也奈何不得。
大忠和拱手道:多谢茂森兄仗义相助。我有统率一万人马的权力,就在你营中挑选万名jing锐骑兵,把辽河中大营中原有的万名老兵全部换下来。
张茂森笑道:你我协手护国,各尽本份,不必言谢。我们不能在上京辅助副王,已是天大的遗憾,再不乘机把jing兵抓在手中,岂不是要把机会都让给了那些妄图谋害副王的恶人。
大忠和也笑道:只要你我默契配合,不仅智部卿无话可说,就连三省丞相也奈何不得,想危害副王的人也该有所收敛。
大忠和在张茂森营中选出万名jing锐骑兵,浩浩荡荡开赴辽河前哨大营,排兵布防,严阵以待。
渤海国的智部相当于大唐的兵部,是全国十二兵卫的总参谋部,掌管各卫人马调动。大忠和离开东京龙源府文王行宫时,已派人向上京的智部提出从西屯卫营中选兵的报告。按常规应该是令到之后才能选兵调兵,现在不等智部下达命令,两人就商定了交换兵员的办法,这既是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相互信任,也是两人要向在上京执政的大内相大元义和右相大宝方发难的信号。
在上京主持朝会的大内相大元义,接到东京行宫发来的文王敕命,得知大忠和受命出任辽河大营统帅,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清是什么滋味。自从他获得了主持朝会的特权,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篡国意识就不断地膨胀起来。他认为祖父大祚新出家当和尚、走国赴ri本、命丧大海难,都是高王大祚荣排挤打击迫害的结果。他要向大祚荣的子孙讨回这笔屈辱债。他要当国王,要把大祚荣的后人踩到脚下,让他们也尝一尝受迫害的滋味。大元义清楚地知道,要想篡夺渤海国的王权,必须克服三大阻力,一是以右相大宝方为代表的宗室亲王,二是张茂林张茂森两兄弟为代表的外姓将军,三是隐居深山神秘难测的大野勃后人。原以为张家兄弟被文王外放了,大野勃的子孙又严守家训不来参政,这都是老天爷在暗中保佑他大元义,他只要全力以赴对付大宝方就行了。他在上京苦心经营多年编织的一张权力大网,已经足以让副王大华屿在政治上窒息。只要耐心地等到文王驾崩,他就可以为所yu为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在大忠和突然出山了,辽河前哨大营和敖东城西屯卫练兵大营转眼之间就会结成联盟,大宝方也一定会利用这些掌握兵权的大将军来加强对朝政的干扰。大元义有些沮丧和焦虑,但更多的还是妄想和疯狂。他曾经利用张玉真这只摄魂鸟,成功地把文王引向大权旁落的歧途。现在他要利用大忠和这只出山虎,再把文王拖进战争的深渊。
大元义振作jing神,给文王上了一道包藏祸心的表章,那表章中写道:
基下登位以来,英明神武,内治外宁,国富民强,使渤海大兴胜况超越大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列国百藩无不敬仰。基下威扬中原,遣使赴徐州,使李正巳欣然结盟,更胜过高王扫荡辽河和武王征战冀鲁。天佑基下,使大忠和出山效力。渤海国兵jing将猛,天下无敌,基下正可乘势挥师辽西,扫荡幽燕,完成高武两朝未竟之大业,兑现与平卢军结盟所承之洪诺,筑霸坛于海东,扬威武于天下。
这道表章的意图就是要促使文王积极参与幽燕军阀混战,把大忠和钉死在战场上。大元义在向文王送出这道表章的同时,还派人去和平卢节度使已李正巳联络,想借助李正巳的手把文王拖上战场。他巧妙地运用了渤海国大内相的身份,以向李正巳通报辽河前哨大营备战情况为由,鼓动李正巳来约文王向幽州开战。
大元义的表章送到东京,意在鼓励动文王向幽燕用兵,这正是文王举棋不定的难题。自从派了大忠和出镇辽河,文王就一直在考虑河朔四镇的形势。范阳节度使朱希采已经处于另外三个节度使的围困之中。在围攻朱希采的三镇联盟中,有渤海国的盟友平卢节度使李正巳。为了履行盟约,文王理所当然要站在三镇联盟一边。可是,在三镇联盟中,却有一方是文王的仇家田承嗣。文王的长子大宏临死在田承嗣手里,这杀子之仇刻骨铭心,不能不报。所以文王一直没有想清楚大忠和肩负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是协助平卢节度使李正巳去消灭范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