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乱河朔使节逞能(1 / 2)
大唐朝的节度使坐镇一方,就是一个小皇帝。可是这节度使的职位是有任期的,既不能坐到老死,更不能传给子孙。这是节度使们最不甘心的事。老节度使死了,他的儿子只能用拥兵自重的办法要挟皇帝册封,这就随时都可能招来反叛的罪名。现在田承嗣的儿子田悦就是在等待册封。李正巳早就想到有一天他死了,他的儿子也要这样等待皇帝册封。他感觉到这种请求册封的程序很可恶,却没有想到怎么样才能改变。现在王涎轻轻地两字就把难题点破,怎能不让李正巳大开眼界。把这两个字写到平卢节度使的旗帜上,就会把数十个节度使聚拢到旗下,又怎能不让李正巳欢喜若狂。
酒宴摆上,李正巳举杯说道:请王大使满饮此杯,再为本帅指点迷津。
王涎就抛出他的具体建议:趁田悦和朱泚请封之机,联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向皇帝上表,请求皇帝降诏,将节度使任期制改为世袭制。这样,河朔四镇的联盟就自然形成,李大帅的盟主地位也就自然稳固。如果皇帝同意改制,则功在李大帅,节度使们会争相致敬,李大帅就是当之无愧的盟主。如果皇帝不同意改制,李大帅就可以继续利用这个口号来调动四方,盟主地位也就无人敢争。
李正巳对这个建议赞赏不已,早把田承嗣事件抛到九霄云外。他立即向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发出联名上表的倡议。派出的送信快马刚要出发,忽报成德镇的信使到来。李宝臣送来一封十万火急的谍书。李正巳打开一看,立即仰天大笑道:天助我也!
原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发来的谍书中,说的正是希望双方联合起来保住节度使的既得利益。因为这时李宝臣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正被杀头的危机压迫着。这事是由代宗皇帝李豫的慰问引起的。在范阳镇和魏博镇接连出事的情况下,成德镇安然不动,就成了三镇中的榜样。代宗皇帝为了拢络人心,就派太监马承倩为钦差,向在混乱中保持稳定的成德节度使表示慰问。这让李宝臣很受感动。在钦差马承倩要回长安时,李宝臣特备厚礼到宾馆相送。礼品是绸缎一百匹,相当于成德军半年的军饷,对物产不丰的成德镇来说已经是特别的重礼。可是马承倩却不屑一顾,说这点东西你也拿得出手,用脚踢到地上,骂骂咧咧扬长而去。李宝臣被羞辱得无地自容,气忿得暴跳如雷。他的儿子李惟岳在一旁提醒说,太监是半个皇上,今天得罪了他,只怕ri后没有好ri子过。与其被他害了,不如先把他灭了。李宝臣就派人把马承倩抓回来,秘密处死。杀了钦差太监,传出去就是死罪。李宝臣要想保住身家xing命,必须牢牢控制住成德镇,不让外人来插手,把辖地变成duli王国。向朝廷闹duli这样的大事,不是成德镇一家可以做到的。而在周围各镇中,只有平卢镇可以联络。李宝臣就想拉着实力雄厚的李正巳一起干。这就与李正巳的计划不谋而合。
李正巳趁热打铁,与李宝臣联名向幽州代理节度使朱泚、魏博代理节度使田悦发出倡议,向皇帝正式提出节度使改制的要求。三位大帅欣然通过了李正巳起草的奏章,联合署名,约定四镇同时改行父子相传的新体制,并对天盟誓,共进共退。河朔四镇联盟就在节度使世袭制的旗帜下确立起来。
李正巳做了四镇盟主,万分感激王涎,向王涎说道:王大使足智多谋,是天下奇才。既使吕望再世,诸葛复生,也不过如此。本帅想请王大使留下来做军师,不知肯屈就否?
王涎脑筋一转,立刻想到应该抓住时机,利用河朔四镇联盟来为自已谋取私利,就笑道:下官是受渤海国文王派遣来为联盟奔走,岂敢为一已荣华富贵见异思迁。如果李大帅肯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位列渤海国三相,定会让平卢镇有取之不尽的利益。
李正巳就满口应承道:知恩图报才是大丈夫,况且这是利人又利已的大好事,本帅一定不遗余力。韩书记官替本帅给文王写封信,就说王涎不入相是浪费人才。如果渤海国不能重用,本帅愿重金聘请他来做军师,请文王放行。
世界上有许多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者说,时势对人事的改造是无法预见的。王涎出使平卢镇,本是要化解李正巳因田承嗣事件而产生的怨恨。王涎为了完成使命,挖空心思想出一条妙计,让李正巳忘掉田承嗣事件,聚jing会神去谋求节度使世袭。此计一出,李正巳稳坐河朔四镇盟主交椅。李正巳要挽留王涎做军师,又促使王涎想到自已应该位列渤海国三相。当王涎归国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惴惴不安的从二品官吏,而是自认为有宰相之才,一心要谋取宰相之位的大野心家了。
王涎被李正巳奉为上宾,在青州留连数月。这时候代宗皇帝李豫不甘心让节度使为所yu为,就把河朔四镇要求世袭的奏章搁置起来,却又不得不接受魏博镇和范阳镇的既成事实,只好降下诏命加封田悦和朱泚为两镇节度使。四镇联盟的最高目标是世袭,最低目标是逼皇帝承认现状。现在最低目标已经达到,使四镇大帅深受鼓舞,他们更加坚定地向代宗皇帝要求世袭,联盟也就更加牢固。
王涎是上年冬月初离开渤海国东京龙源府,转年过了大年正月,才带着李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