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渤海使百船通商(1 / 2)
就在乌士元想要去南京为大嵩嶙的婚礼co劳的时候,却偏偏有一件大事又把他和大嵩嶙分开。
这天朝会上,大内相大元义奏道:南京留守王爷大元兴有快马急报称,ri本国光仁天皇禅位于太子,太子继位称桓武天皇,来渤海国通报新皇登位的ri本国使节已经到达南海府。
文王道:ri本国是我近邻,又是盟好之国。他新王登位,孤王应当遣使恭贺。众卿以为如何?
大内相大元义、左相大廷方、右相王新福都说应该遗使恭贺,并就国书内容及礼品规格各抒己见。
文王就说:国书和礼品可按成例,不必讨论,大家推荐使节人选吧!
大内相大元义奏道:臣以为义部卿张仙寿可当此任。
义部是负责教育和礼宾的部门,相当于大唐国的礼部。大元义举荐张仙寿担任使节,是和以往一样把访问ri本国当做例行的外交礼仪。
义部员外郎乌士元对此次渤海国使节出访另有见解,就上前奏道:渤海国立国以来,派往ri本国的使节已有九次,这些使节传递国书,推进联盟,功不可没。如今渤海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物产丰富,正是向海外扩大贸易的大好时机。臣去年出使新罗国时曾经听新罗国王储金敬信讲过,十五年前新罗国就已经有七百人的使团前往ri本国,庞大的船队不仅传递国书和礼品,还大量载运货物进行贸易。金敬信向我出示过ri本国大藏省提出的《买新罗物解》,那是ri本国的官吏和贵族为了购买新罗国的物产而向官府提交的明细书。其中详细地罗列了物品的种类和价格,从食器等生活用品到毛毯、佛教用品、药物、香料以及玻璃制品,物品的种类相当繁多。臣以为基下此次遗使赴ri本国,不应局限于恭贺新王登位这样单纯的外交使命,还应该是一次空前的商贸之旅。渤海国每年出产大量毛皮,人参和蜂蜜等品类繁多的特产,都是ri本国视为珍稀的贵重之物。基下乘机派出一支千人百船使团,把渤海国的富余物产运往ri本国,换回我国王廷和官民急需的东瀛特产,岂不是一举多得。
乌士元原本只是觉得三相的建议局限于外交活动太简单,想乘机鼓动文王扩大商贸活动。可是他这种不同凡响的发言立刻震撼朝堂,引起文王极大的关注,也引发百官纷纷的喝采。
文王兴奋地说道:乌爱卿真是眼光独到,谋略高深,胆气非凡。这次的赴ri大使由义部卿张仙寿担任,专门负责外交事务。乌爱卿做副使,专门负责商贸事务。你说要派遣千人百船使团,孤王就依你这个主意。给你们一个月时间筹备大船和货物,八月初启程,赶在仲秋节之前到达ri本国,这既是传达外交信息的好时机,也是交易货物的好季节,可保障此行大获成功。
张仙寿和乌士元领了文王圣教,分头做准备。
转眼到了八月,天高云淡,海风轻柔,渤海国的千人百船使团从南京南海府出发,在海面上形成黑压压一片,气象非凡,蔚为壮观,渔民见了纷纷避让,海盗见了惊慌逃窜。
这天来到ri本国北海岸能登港外,船队结成连环,如同一个海岛突然现身在海上。能登村长听说港外来了一支大船队,担心是虾夷起事,赶紧乘快船出海来观察。看清那船上是渤海国旗号,又担心是渤海国大军来犯。他急忙调转船头往港内逃去,可是转念一想,不查明情况无法向上司报告,又冒着危险重新向船队靠拢。这时渤海国船队中划出一只小舢板,向村长的船划过来。
村长斗胆问道:渤海国船队是何来意?
舢板上的人问答道:请速去报告能登村的村长,我们是渤海国使节的船队,奉渤海国文王之命来恭贺桓武天皇登位。
村长转忧为喜道:原来如此!渤海国突然间来了这么多的船,可把我吓坏了,还以为是渤海国的海军杀过来了。我就是能登村的村长。请问你们的大使是谁?
舢板上的人回道:正使是义部二品正卿张仙寿,副使是三品员外郎乌士元。
村长道:能登地方已经修建了渤海客院,可以容纳三百人,请你家正使和副使带三百人先上岸休息。本村长立即向上司报告。
五天后,ri本国外务省派来迎接渤海国使团的官员来到能登。他们见渤海国使团有千人之众,不禁叫苦连天。原来村长报告说渤海国来了一千人的大使团,层层传递到外务省,外务相根本不信,说渤海国历次使团都是人员少而jing,这次充其量也就是一百人而已,一定是村长搞错了。来迎接渤海国使节的外务省官员只作好了接待一百人准备。现在面对一千人的庞大使团,还有百艘船上堆积如山的货物,不禁有些束手无策。
乌士元看出外务省的官员有畏难情绪,就主动来解围道:我家正使张大人带三十名随员携带国书和礼品先行进京,副使和其余人员可以分批进京。
外务省官员这才如释重负。
渤海国大使张仙寿来到ri本国京城,觐见天皇,递交国书,呈交礼品,一切按惯例进行。这时桓武天皇登位已有半年多,新建的大政宫院落成,要在八月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