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迎皇诏康王登基(1 / 2)

加入书签

渤海国使张仙寿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向鸿胪寺报号。鸿胪寺卿乔正章立即派人把他软禁起来。原来这时正有另一位渤海国的使臣在等待皇帝召见。那人是大宏伟派来的讨封使臣孙祥林。孙祥林向鸿胪寺申报的觐见理由是,文王大钦茂病逝,临终前留下禅位诏书,禅位于大内相大元义,大元义又不幸病逝,其子大宏伟权知国事,请求册封。而张仙寿申报的觐见理由是,文王大钦茂被国贼大元义谋杀,王子大嵩嶙权知国事,请求册封。两个使臣为两个主子讨封,表文内容又相去甚远,引起了鸿胪寺的jing觉。鸿胪寺卿乔正章把两个使臣软禁起来,再向宰相请示处置办法。宰相李泌派人向平卢节度使查询,才确认张仙寿的使命可信。

张仙寿被软禁了两个月之后,才得到觐见大唐德宗皇帝的机会。德宗皇帝看了张仙寿带来的表文,知道渤海国发生了动乱,老国王大钦茂遇害身亡,很为大钦茂挽惜,向张仙寿说了许多安慰的话。

德宗皇帝说道:大钦茂是大唐的四朝元老,在安史之乱中为朝廷做出过贡献,把渤海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堪称列国诸候中的楷模,可惜晚年有些胡涂,让大元义这样的国贼有机可乘,竟被国贼谋杀了。朕为失去大钦茂这样的藩王深感悲痛。

张仙寿奏道:所幸文王后继有人。三王子大嵩嶙雄才大略,平定乱党,深得民心,定能为陛下善治海东。

德宗皇帝道:朕盼望大嵩嶙能像大钦茂一样忠诚皇室,为朕分忧。朕将派钦差大臣前往渤海国颁诏,册封大嵩嶙为国王,并赐锦帛珍宝等物。伪王大宏伟的使臣就地处决了吧!

张仙寿道:臣替大嵩嶙谢陛下隆恩。

张仙寿奉诏监斩了孙祥林,又等了二十余ri,才和大唐钦差大臣殷志瞻一起离开长安。他们来到渤海国上京的时候,已是隆冬季节。大嵩嶙盼望已久的大唐钦差终于来了,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带着百官迎出百里之外。

公元七百九十五年,大唐贞元十一年,正月初一,大嵩嶙遵照大唐皇帝诏命,在上京王宫正式登基,称渤海国康王,改元正历。正历康王降下圣教,册封张chun梅为贵妃,乌士元为大内相,张仙寿为左相,大宏森为右相。经历过一年多的动乱之后,渤海国又重新恢复了有序的统治。

大唐钦差殷志瞻在上京受到渤海国君臣的热情恭敬和款待,也听到了一些让他感到不安的传闻。他觉得大元义乱国案还有许多迷团,钦差还朝时无法向皇帝说明白,有必要对康王做些引导。这天,他单独和康王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

殷志瞻问道:大元义乱国,非同小可。不知康王基下对其余党是如何处理的?

康王道:大元义是挟国王以令百官,如今大元义已死,百官纷纷弃暗投明,本王以宽仁治国,对投明的人一律从轻发落。

殷志瞻道:除恶不尽,必有后患。大宏伟这样的乱臣贼子是不可轻易放过的。

康王道:大宏伟患了痴呆症。渤海国遵循大唐律法,有十不杀,痴呆人就是其一。

殷志瞻道:大唐律法不能这样曲解。乱国之贼,十恶不赦。不要说是痴呆了,就是死了,也要掘坟斩尸,以儆后人。大宏伟不仅是协从,他还向皇帝上表讨封,是不折不扣的国贼。

康王道:钦差大人的指教,让本王茅塞顿开。大宏伟罪不可恕,应该伏法。

殷志瞻再问道:成王大华屿是否享有祭祀?

康王道:大华屿抢班夺权,虽然登基称王,却难逃忤逆之罪。本王是文王的继承人,不便在太庙中给大华屿安排灵位。

殷志瞻道:大华屿是文王确认的副王。当大元义敌国之际,大华屿登基称王,号令勘乱,不负文王厚望,应该受到尊敬。如果基下对成王责之过苛,会使追随成王讨伐乱党的人感到不安,这也不利于基下大展鸿图。对大元义的后事也要仔细斟酌。他虽然是乱国之贼,可是他称王却有文王的禅位诏书做依据,也应该有个妥善的处置,才能让后人信服。

康王道:钦差大人真是高瞻远瞩。大华屿和大元义的后事,关系到长治久安,本王一定会妥善处理。

次ri早朝,康王颂下圣教:念成王大华屿勘乱有功,不可埋没,在太庙设置中兴成王大华屿灵位,享受祭祀。大元义乱国,死有余辜,但文王禅位诏书不容废弃,谥大元义废王称号,入享太庙。大宏伟向大唐皇帝上表讨封,恣意窃国,罪证确凿,不必审判,立即处死。

这道圣教一出,满朝震惊。百官纷纷上表,赞扬康王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张驰有节,宽严得法。康王在赞扬声中,却在认真领会钦差的点拔,考虑更深层次的治国之策。几天之后,又发布了更加振奋百官的王教。

康王教道:孤王受大唐皇帝隆恩,忝当国王,常思报效,不敢安眠。孤王子息年幼,不能入侍长安,令孤王深感愧疚。所幸王族青年众多,可以为孤王分忧。选大廷功亲王之子大启泰为入侍王弟,随钦差入唐。点大廷方亲王之子大能信为护送钦差使臣,侍钦差还朝。五品以上大臣有年轻男儿的,可同时送往长安求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