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大文萼入唐学诗(1 / 2)

加入书签

渤海国和王大异震不甘寂寞,在朱承明等三个儒生归国之际,突然心血来cho,举行了渤海国首次科举考试。这次考试虽然是模仿长安,照猫画虎,毫无章法,如同儿戏,却考出来两项影响深远的结果。

第一个结果是,和王大异震决定把仙功秘册列为胄子监的正规学业。仙功秘册是高王大祚荣的的遗著,百年以来是由张雨生和大野勃的嫡传子孙来继承的,本是一种玄奥的道家功法,内容庞博,文武兼备,是家传秘笈,在外人眼中是神秘莫测。现在和王大异震决定让胄子监的学生都来学习,就把仙功道法变成了渤海国的公共财富,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神秘的东西一旦普及开来,就变成平凡了。渤海国得到一次普及道教文化的机会,也从此失去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仙功道法神秘xing。

第二个结果是,四王子大文萼成了渤海国的金科状元。王子学业优异,成为状元也是当之无愧。可是大文萼却因为在考场上最后交卷而感到自惭,就生出一个出人意料人念头,要学三国的曹子建,练出七步成诗的本事,做一个才高八斗的文坛魁首。三位进士游街炫耀之后,大文萼就向父王提出到长安求学的请求。渤海国王子到长安去求学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可是大文萼去长安却与众不同,他立志要学成七步成诗,专门去拜当时那些以思维敏捷著称的大诗人为师,就引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诗坛佳话,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大唐国和渤海国的史册。

,立即了得到父王大异震的批准。渤海国咸和十一年正月,和王派遣左允官高进礼入唐贺正,同行的有大文萼王子及三十七名渤海国青年学生。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一路上就把作诗当作功课,见山吟山,见水咏水,想出一句好诗,立即录下来装进行囊,住进驿站就抓紧整理,到了登州的时候,已经得诗百余首。

高进礼使团从鸭绿江出海,到山东登州上岸,就有登州渤海馆的官员前来迎接。高进礼和大文萼一行人到渤海馆暂住,意外地发现了在这里等待搭乘渤海国官船的两位名人,一位是渤海国前大内相乌海光,一位是ri本国**师圆仁和尚。

乌海光和圆仁和尚怎么会在登州等船呢?

原来,乌海光和圆仁和尚五年前离开五台山,就到了长安。他们原以为进了长安就可以领略大唐文明,却不料一进长安城就遭到禁卫军的拦截。因为这时长安城正被宦官仇视儒生的气氛所笼罩。乌海光的儒生打扮立刻遭到禁卫军的刁难。禁卫军不由分说,把两人拘捕起来,关到京兆尹的大牢中,等待宫廷宦官来审查。

乌海光不知为何被捕,在牢中向同时被关押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自己的儒生打扮惹的祸。两人赶紧商议脱身之计。

圆仁道:我是ri本国来唐求法的和尚,有正式的关文护身,不会有危险。乌先生就委屈一下,扮做我请来的向导。如果有人来查,就由我来和他们周旋。

乌海光道:我现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只好按**师的办法来求得解脱了。

五天之后,才有宦官来提审。圆仁和尚就亮出ri本国的证件和青州节度使发给的通行证,说乌海光是他请来做向导的渤海国退职官员,两人是从五台山来长安,只想拜访寺庙中的大德高僧,绝不会so扰大唐官府。宦官见他们都不是大唐国人,就网开一面,免于处罚,当堂释放。

两人出了牢狱,立即住进礼泉寺。圆仁专心抄录佛经,乌海光无处可去,就做了他的助手。圆仁是来唐求法的和尚,困在寺中专心抄录佛经并不觉得委屈,可是乌海光却度ri如年。好不容易熬过了五年时光,宦官反儒的气氛渐渐缓解。乌海光就急于走出寺院去拜访大儒求教。可是,还没等他们走出寺院,却又遭到另一场灾难。

这时大唐国是武宗皇帝李炎当朝。武宗皇帝是大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灭佛崇道皇帝。他颁下灭佛诏命,勒令五十岁以下的僧尼一律还俗,规定长安城内只准保留两座佛教寺院,每寺只准保留三十名僧人。全国共销毁佛寺四万六千余所,僧尼被迫还俗者达二十余万人。武宗皇帝在灭佛的同时,极力推崇道教,一时间道士封官入仕者充斥朝堂。

长安的礼泉寺也在撤销之列。圆仁和尚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所幸的是武宗皇帝的灭佛诏书并不强迫外国和尚还俗,只是驱逐出境而已,圆仁和尚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乌海光就反仆为主,亮出渤海国求学儒者的身份,举出当年在长安进士及第时的证明人,获得ziyou通行的权力,让圆仁和尚扮做他的随行法师,才蒙混过关。圆仁和尚走投无路,只好和乌海光一起踏上归返渤海国的路程。

乌海光曾经是高进礼的上司,也曾经是大文萼的老师,现在见了旧ri下属和学生,却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高进礼对老上司的遭遇很是同情,就安排他们在渤海馆暂住,等待使团返回时同船归国。

大文萼则从乌海光的遭遇中受到启发。他决定离开使团单独行动,把自己扮成渤海国道士,把随身带来的自己手抄的仙功秘册奉为本门经典,堂而皇之地拜访崂山道观。崂山道士从未见过仙功秘册,觉得这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