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三章 张秀实兵临铁岭(2 / 2)
督,打下铁岭县让他做辽州剌史。张秀实从一个猎手,摇身一变成了统率二万人马的将军,野心就臌涨起来,想要做一个封疆大吏,甚至想做一个小国之王。他深知这两万人马是他创业的命根子,不敢去攻打兵力雄厚的夫余府,就来铁岭县so扰。现在渤海国来了生力军,张秀实想要保存实力,就有了撤兵之意,当即率领全部人马撤到辽河西岸,安下大营。大审义的人马来到辽河时,只能和张秀实隔河对峙。
大审义向哥哥说道:张秀实既不出战,也不撤走,如何是好?我是奉命来解铁岭之危,现在城已得救,我应该回京复命,不能在此久留。
大审理道:上次是他突然袭击,才把城池围了。现在有我在此防备,他不敢轻易过河。你可以放心回京交令。
大审义率本部二万人马回上京交令。大审理率本部一万人马和张秀实隔河对峙。一个月后,张秀实却不得不撤走了。因为大可汗阿保机来了命令,让他火速赶回临潢府听令。
早在大梁皇帝朱晃册封刘守光为燕王的时候,就降旨要刘守光出兵攻晋。可是在刘守光心目中,契丹是第一大敌,把联晋抗契丹视为上策,不愿和晋王李存勋结怨,就以防御契丹为由拒绝向晋地用兵。后来有渤海国使节来与燕王相约攻打契丹,刘守光就乘机大造契丹南侵的舆论。这就引起了契丹大可汗阿保机的jing觉,立即做出迎战燕军的决策。调张秀实回京,就是要他参加对燕战争。
chun秋战国,互有攻伐。现在各地都是duli王国,乱仗也是此起彼伏。契丹国和渤海国的短暂战争,因为燕王刘守光真假参半的举动而匆匆结束。大审理见张秀实撤兵远去,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这时候渤海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后高句丽国又向鸭绿江东岸发动进攻。
金弓裔占了南海府,势力迅速壮大起来。他本是新罗国王子,因为受到王室排挤而出家为僧,曾发誓要灭掉国王杀光所有新罗人。这时新罗国和后百济国激战正酣,正是金弓裔挥师南下夺取新罗国正统王权的好机会。可是这个当过和尚的新罗国王子却一反常态,不再把新罗国的王权看在眼里,而是独出心裁地要利用佛教来建立佛国统治。他自称弥勒佛现身,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次子为神光菩萨,他又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中全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歪理邪说,当做立国之本。他的师父释聪和尚批评金弓裔所述皆为邪说怪谈,金弓裔听说以后,立即将师父释聪逮捕,用铁锥活活打死。和世界上一切暴君一样,弓裔对自己的部下百般猜忌,有许多人因为他的无端怀疑而被诛杀。为了震慑人们的心理,弓裔宣称自己具有洞察别人内心世界的神力,结果搞得他的部下人人自危。此时这个有神力的酋首不急于去争夺新罗国的正统王权,而是出人意料地要向渤海国蚕食。先是把尹谊困在白岩城。尹谊兵微将寡,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持不住,只有投降。接着又把高子罗部逼到丛山峻岭之中。高子罗孤军难支,打又打不赢,逃又逃不脱,死又没勇气,也向金弓裔请降。鸭绿江东岸大片土地尽归后高句丽国所有。
尹谊和高子罗投敌的消息传到上京,震动朝野。渤海国文德王大??再一次面临重大抉择。发兵征讨是最简单的决策,可是百官争论得很激烈,文德王迟迟下不了决心。这天文德王把三位相国召到上书房来,要专门听一听三位相国大臣的意见,进行最后一轮讨论。
右相大封裔奏道:金弓裔本是新罗孽种,岂能容他侵占我渤海国土地。臣坚持立即起兵征伐。
左相大素贤奏道:征讨金弓裔,必须有新罗国的配合。现在新罗国无意北征,单凭我国之力,恐怕难以将他消灭。与其轻举妄动,劳而无功,还不如等待时机,一举成功。
大内相大诚谔奏道:金弓裔虽然占了江东,却被鸭绿江和长白山阻隔,他又受新罗国牵制,无力再向西北扩张,东线会暂时平静。而辽河两岸无高山天险,一旦契丹人跨过辽河,将会长驱直入。臣以为防契丹重于征后高。阿保机做了大可汗以来,灭了东西两奚,气焰正旺,万一他挥师东进,危机就不止一两个府。臣主张暂缓东征,集中兵力防御契丹。
文德王道:大内相分析得深刻。孤决定暂缓东征。再调两个兵卫去加强辽河防务。联络燕王的人不是回来了吗?召他来述职!
奉命出使幽州的鸿胪司少卿乌光赞应召进殿,奏道:燕王刘守光一心想做北方七镇盟主,正在加紧经和晋王赵王进行谈判,无意与我联兵攻打契丹。
文德王骂道:刘守光鼠目寸光,不识大体,比新罗王更可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