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出兵域外 512 新的开始(28)(2 / 3)
土,就凭英国的那几个小岛,毁灭只是转眼间的事情;在印度,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在找他们的麻烦;在中东,阿拉伯人也在反抗英国的统治。我们有日本人这个敌人,而英国人却也有德国这个敌人。德国的实力比日本强大的不止十倍,我们现在看起来面临的局势不好,但是综合起来看,中日之间的实力其实差不了多少,日本是无法征服我们的,但是英国却不一定能够顶住德国的进攻,所以英国面临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黄佳俊在那里侃侃而谈。显得自信而沉稳,“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看现在是解决g英国人的最好时机,现在我们就算用武力驱逐,英国政府也无力进行反击。”
吴忠信、热振都跟着点点头,脸上的神色也变得更为轻松,只要英国人无力进行反击,那么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将军,那英国人会不会与日本人联手对付我国呢?”热振问道。吴忠信和黄佳俊都已经听出热振的话已经变了,他已经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一个地方政府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可能连热振自己都没有发觉。
“摄政说得对。最重要的是英国人会不会和日本人联手对付我国呢?不会!德日意三国可是签订了一个共同对付共产主义的协定。这个协定不仅仅是针对苏联,也针对欧美。所以英国和日本是不可能联合的。相反由于现在德国在欧洲已经取得完全的优势,甚至连英国本土都岌岌可危,那么日本已经把目光对准了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到那个时候英国人还会反过来求我们。与我们联手帮助他保卫这些殖民地。如果不能挡住日本人说不定连被称为英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都保不住!”
热振和吴忠信都不可置信的看着黄佳俊,这完全就是一个全面的国际形势报告会,那是一个军人说出的话。
热振赞叹道:“真没想到,黄将军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如此的明晰。佩服,佩服!”
黄佳俊连忙谦逊:“那里,那里!摄政真是过奖了!”
“活佛,”黄佳俊真挚的对热振说,“过去几十年,中央对g的支持太少。太少了g贫弱,封闭,难以抗拒英国人的军事和经济文化侵略,而内地战乱不止,中央无力给予g更多的支持。说实在的这是中央对不住g 。我来的时候。蒋委员长亲自对我说到了拉萨一定要好好的代表中央和全国人民向摄政说声谢谢!”
热振也是非常的感慨,自己这几年的坚持终于有了价值,他想到了英国人逼迫十三世dalai,逼得他不得不离开拉萨的情景,也想到了古德利用噶厦政府里面的亲英势力逼迫自己在dalai坐床仪式向中央发难的情形,想到了自己不得不在亲英势力上采取平衡的艰辛,为此不得不向他们低头的情形。
热振的心里涌起一种不知是什么样的滋味,黄佳俊通过吴忠信早前的介绍对面前这个瘦瘦的僧人还是充满敬仰的,正是他的辛苦维持才让中央在g还能保持住现在的局势不至于让g的局势不至于完全糜烂。
“活佛,现在好了,中央派出数万大军来到这里,那么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人能够在这里指手画脚的g是中国的g,是我们大家的g。以后还需要摄政能够全力的为建设一个新的g继续操劳!”黄佳俊在这句话里向热振活佛表明中央及自己都将全力支持他的地位和权利,无意插手g的具体管理。
热振看看天色,站起来对吴忠信和黄佳俊合十说道:“吴委员长、黄将军,时间不早了,我就告辞了。”
吴忠信、黄佳俊都站起来合十致敬,陪着热振一起走出帐篷。外面的阳光明媚,三人都站在那里看着矗立在高山之巅的布达拉宫。红山顶上的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数十米高的花岗岩石,殿宇间铜铃,巨大的壁画,似乎隐约可见。阳光下,这座神秘的宫殿庄严肃穆,散发着圣洁的光彩。在这里看布达拉宫比近处观看更加令人震撼。
黄佳俊赞叹道:“布达拉宫被称为神殿,在的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活佛,我第一次看到这座神殿的时候,都不由得顶礼膜拜。这座神殿雄辩的说明我们的先民是多么的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这样的伟大骄傲!”
这时,其他的人都纷纷的从各自的房间里出来,围在周围。而热振的随从们发现现在的活佛似乎跟以往有所不同,却又说不出不同在什么地方。
黄佳俊叫住热振:“摄政,慢走!我准备了一点薄礼,还请摄政及各位大人赏脸。”
黄佳俊在拉萨的行为让重庆炸开了锅。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纷纷欢呼,认为黄佳俊的行为是对英国关闭滇缅公路一个响亮的耳光。而以《四川日报》、《重庆晚报》为首的地方报刊发出了收回我们失去的,号召民众应该关注g,积极参与修建jinzang公路,并且应该组织起慰问团队到g慰问为祖国主权做出贡献的英雄们。
而《西康日报》更是为川军为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卓越贡献,号召支持自己的子弟兵,在川康地区掀起了一股参军,加入筑路大军的热潮。
而以《中央日报》为首的中央报刊,却表现的相对较为谨慎,认为英国对g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