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六 针锋相对(3 / 4)

加入书签

阵地于湘东、鄂西、皖西、豫西各山地,配置新锐兵力,待敌深入,在新阵地与之决战‘。也就是将防御的重点设立在武汉外围地域,无论情况如何变化,将作战力量‘一句话,指导思想是“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务立于外线地位与敌作战,确保机动之自由‘,特别要‘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沼,实施战略相持,争取作战4~6个月,予敌以最大消耗‘,同时以部分兵力在华东、华北开展游击作战以牵制日军。

《新华日报》在1938年1月发表的一篇题为《怎样保卫大武汉》的社论中也指出,‘欲保卫武汉,必须先从远后方去牵制和打击敌人。从野战中去消灭敌人,这才能争取时间,加强起大武汉的防卫力量,建立起新的军备,以准备决定胜负的战斗‘。社论并特别强调,‘不论敌人故作声势企图在钳制方面吸引我军,或是一时的转移进攻方向,我各战区的作战部队必须坚持主动一改过去互不配合被敌人各个击破的错误,必须在各自战区坚持长期抗战,发动和配合群众的游击战争,以纠缠和阻止敌人的深入。‘

随着战局的发展,会战的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1938年6月8日,军事委员会制定了《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其作战基本方略是,‘以聚歼敌军于武汉附近之目的,应努力保持现在态势,消耗敌军兵力,最后须确保大别山、黄麻间主阵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铺、通山、汀泗桥各要线,先摧破敌包围之企图,尔后以集结之有力部队,由南北两方面向沿江夹击突进之敌。‘

在9月16日制定的《武汉会战作战计划》中再次明确,‘以自力更生持久战为目的,消耗日之兵源及物质,使敌陷入困难,促其崩溃‘。该计划强调,‘预期在武汉外围与敌主力作战四个月,予敌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继续攻势之能力‘。

根据研判结论,国民党会战指挥部制定的会战指导要点是,‘为达成保卫武汉,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应以一部配置沿江各要地及南浔路线,以主力控制于德安、瑞昌以西及南昌附近地区,侧击深入之敌。无论如何变化,我军务立于外线作战地位,与敌作战,确保机动之自由,至万不得已时,以卫戍部队固守武汉,主力应转移武汉外围,以求夹击敌军而聚歼之。‘

据此而选定的决战地带包括三个区域,即南段,莲花、萍乡沿湘赣边境之桐木、东门市、龙门厂、通城、羊楼司一线;北段,太平镇、河口镇、新府集、武胜关一线;中段即大武汉地区附近。

在作战部署方面,为因应大战需要,军事委员会早在1938年初即对兵力进行了重新组织和部署,将全国划分为6个战区,即第一战区程潜,作战地域平汉路及陇海路中段;第二战区阎锡山,作战地域山西、绥远及陕北;第三战区顾祝同,作战地域江、浙;第四战区何应钦(兼),作战地域两广;第五战区李宗仁,作战地域津浦路;第八战区蒋介石(兼),作战地域甘、宁、青。

会战兵力方面,中国军队以近130个师组成武汉会战的南北两大作战兵团,分别担负江北和江南的防御。此外,以20个团(5师)兵力担任武汉守备任务。

江防力量方面,1938年2月新成立的海军战时总司令部总司令陈绍宽率第1舰队(炮舰8艘、炮艇6艘及测量、运输等辅助舰船共20余艘)、第2舰队(炮舰6艘、炮艇9艘及鱼雷艇等,亦共20余艘)参战。原第3舰队(已裁撤)副司令谢刚哲所率余部改编为江防要塞守备司令部,下辖3个总队和1个炮兵大队,分别部署于各要塞区担任守备。

为统一江防陆、海军和要塞的指挥,军事委员会还专设了江防军总司令部,以刘兴为江防军总司令,海军第2舰队司令曾以鼎为副总司令,隶属武汉卫戍总司令部。

中国军队作战方案的总体思想是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并‘以长江方面为防御重点,一方面将第五战区各部南调,依托大别山向东布防;另一方面于38年6月间为武汉会战而成立第九战区,‘将原部署在京汉线两侧的汤恩伯兵团、薛岳兵团转调长江以南,并入第九战区序列。在任务区分上,第五战区负责长江以北地域的防御任务,而‘武汉沿江暨长江以南‘的防务则由第九战区负责。

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下辖23个军,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大别山主阵地,积极击破沿江及豫南进犯之敌‘。为此,刚刚指挥结束徐州会战并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李宗仁,将主要兵力部署在位于大别山地区的信阳、商城地域,而另以一部部署在大别山以西,协防长江北岸地域。

第9战区在武汉会战中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根据指令要‘拱卫武汉,达成长期抗战,在武汉外围,利用有利地形,极力消耗疲惫敌人,乘机予以局部歼敌‘,形成‘从九江至武汉的大纵深防御体系‘,‘对威胁我们的敌人采取攻势,必须严密监视敌人,时刻保持主动地位……或从正面冒死突进,或由侧面绕道截击,或迂回包抄围攻歼灭,或纵兵深入断敌归路……陷敌人于被动,使他顾此失彼,应付不暇。如此我们才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