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九 一场展览(2 / 3)
佳俊在说完上述的话以后,接着说的却是:“在回答大家提问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在我身后的广场上。”
说完,黄佳俊也不管其他的人是怎么一副表情,径自向后面走去,那些记者一窝蜂的跟在后面。那些驻华使节满脸的激愤,旁边陪同的外交部的人员满脸堆笑的作着解释,在推让了一会后,还是一个个的走进了那个广场。
走进这个广场的人都被广场上的布置惊呆了:这里布置的庄严肃穆更兼有一种悲愤的气氛。每一个站在里面的中国人都是一种激愤的表情,甚至那些荷枪实弹的士兵们眼睛都是红的。
那些吵吵嚷嚷的记者这个时侯都是满脸的凝重,只是一点都不顾惜自己的底片。
整个现场只有一种凝重的气氛在升腾!
原来这里被黄佳俊布置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展场,里面分为好几个区域,从历史到现在全面的展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第一部分就是全面详细的介绍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历史渊源“从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开始,以及在东汉的史书上记载的关于倭人的情况,最著名的莫过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县筑前粞屋郡志贺岛上,农夫甚卫兵下于该岛西南海岸一块大石下发现一枚蛇纽金印,遂上缴官府。金印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汉字。”从中国的三国时开始中国就开始接受日本人的朝贡,好面子的中国人在被朝贡后回馈的是丰厚的赠礼,日本吃的粮食------水稻,日本人穿的衣服麻衣,日本人祭祀用的铜器,以及现在日本人用来看中国人脑袋的军刀------倭刀,都是中国人的慷慨赠予。也就是说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的日本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的浇灌。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直至隋朝的6个世纪中,来自中国的慷慨赠礼哺育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像样的王国--大和国,这就是今天日本国的前身。此时的日本人,依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朝鲜人王仁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向大和国国王(此时的大和国的首领称为大王)献上了中国的书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日本人从中国人这里学习文字的最早的记录。此后,日本皇室开始正式学习汉字。学会了文字的日本人给中国师傅反馈的第一篇文书却并不是感谢信,而是挑战书。公元607年,日本的摄政王--圣德太子派遣特使小野妹子出使隋朝,这封国书的题头词是这样写的:日出处之国之天皇致日落处之国之天子之书。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按照这个版本,日本的国王觉得与中国的皇帝是平起平坐的,都是天子嘛,但日本国比中国高出一格,毕竟日本国处于日出之处,代表着上升的势头,而中国则是日落之处,代表着没落的态势。而按照日本史书的记载,日本的国王此时已经由大王改称天皇,乃是天底下最高的称谓了,而中国的皇帝则不过是个天子而已。天皇和天子,在辈分上高出好几个等级呢。总之,弄得隋朝皇帝很不高兴,隋炀帝发了脾气,但对日本人慷慨惯了的中国人依旧做出了高姿态--照样派遣使者回访日本,而且还派送了大量礼品和文化用品。
在第一封国书里吃了大亏的隋朝人并没有提高警惕,在圣德太子书写的第二封国书中,日本人毫不客气地把中国皇帝降了格,这封国书辟头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此时的日本国王已经毫不谦逊地以天皇自居了,但被降了格的隋朝皇帝照样宽宏大量地接受了国书,还欣然答应培养日本来的八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后来的大化改新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大化改新的直接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天皇的权威,但利用大化改新的机会加紧军事准备,以便挑战朝鲜乃至中国也是另一层实际的考虑。
大化改新的指导思想就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升日本的国力。
公元645年,日本正式开始了效仿中国隋唐体制的大化改新。但是,在大化改新刚刚取得成效的公元663年,日本人就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恩人朝鲜和恩师中国举起了倭刀。
公元663年,中国唐朝高宗龙朔三年,日本天智天皇起倾国之兵攻打新罗,意欲趁朝鲜半岛混战的机会攻入朝鲜,威胁唐朝的藩属国新罗。同年8月,日本军在朝鲜的白村江与唐朝和新罗的联军交战,日本人惨败。
白村江之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奠定了此后接近一千年的东亚政治格局,对中日双方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借鉴意义。这场战争是日本人对自己的恩人恩将仇报的一次大表演。
后来就是明朝时的倭寇之祸。这一章的主题就是日本的历史不管是从文化还是从生活习性都是从中国学到的,但是我们中国本没有得到什么,反而是日本人的恩将仇报。
第二个主题就是从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从甲午海战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从中国身上吸取了足够的营养,养肥了这条疯狗。
第三个主题就是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这个主题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