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出兵域外 494 新的开始(10)(2 / 4)
林蔚是以为然,这一路走来让他是胆战心惊,也在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改变一下,黄佳俊的想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他点点头:“佳俊,那你就写一个条陈,我再向委座讲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办法解决这个事情。”
林蔚也对李温平温言说:“李总工程师,你也可以组织专家,从你们的角度看看能不能行!”
“是!”黄佳俊、李温平都同时答应。
黄佳俊和李温平商量到了保山县城后就商量这个事情。
要说为了这条滇缅公路国民政府也是费尽了心思的。要知道这条公路对英国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你也就不要想他会有多大的心思来对这条公路进行保养了,所以这整条公路包括缅甸段都是由中国政府保养的,从密支那开始到腾冲这一段就是200多公里,李温平一路走一路介绍:“由于政府的资金有限,所以就只能是让当地民众维护保养,每10公里设置一个养护站,这样的养护站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主的。”
其实这一路过来已经看到了不少的这样养护站。他们每天要巡护十公里的公路,一旦遇到塌方或者是滚石就要立即处理。平时还要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对公路的路基进行加固或者改直。
谭伯英这位滇缅公路管理局局长也从昆明赶到了龙陵,与大家汇合,在他的带领下走进了路边一个公路养护道班,这个道班有三十来人,就住在用乱石堆砌的低矮的房子里,大小三间、一间是餐厅兼工作室、一间是工具室、一间是卧室。
走进这个道班的人都被里面的陈设感到震撼:餐厅里一张长条形的大桌子。吃饭的时候就是餐桌,黄佳俊打开旁边的储物柜里面只有一些米盐调料、没有看到有肉,黄佳俊的心情越发的沉重。
工具室里只有原始的铁锹、锄头、运兜。
“谭局长,这些道班工人的工资是多少?有没有保障?”林蔚也是深深的皱着眉头。
谭伯英充满苦涩的说:“工人们的工资一天只有五斤大米,有的时候甚至还要拖欠。” 听到这样的话旁边的几个美国工程师已经是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了。
“way?way?这是在犯罪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没有收到公正待遇!”美国工程师约瑟夫大声的叫道。
“约瑟夫,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现实。”黄佳俊当然对这些一路上充满优越感的美国人觉得实在是太过想当然了。“由于政府财政困难,从委员长以下都是只领取百分之六十工资,特别是现在随着我国东南部富裕地区的全部沦陷,我们的财政将会更加困难。”
“这样不行。这些养路工人承担着繁重的重体力活,必须改善他们的待遇。”黄佳俊对这些美国人说后就对林蔚和谭伯英说。
道班班长是一个云南本地人,只有20多岁,听到大家的话:“长官,没什么的,我们总比那些在战场上拼命的国军弟兄们要好。再说了国家不是也困难吗?”
“林主任我建议把这些道班工人就做为第一批工程兵部队,让他们享受士兵待遇。”林蔚点点头。回去后我会向委员长提议的。
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在缅甸境内还好一点,一到了龙陵、腾冲境内就是大山大川连绵不绝,在翻越高贡黎山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着这座大山,李温平更是感慨良多,在以高奇险而著名称的高黎贡山山脉间,10万劳工在没有大型开山筑路设备的情况下。同仇敌忾的广大军民只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修建成了这条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同时还要跨越两条大河:澜沧江和怒江,在海拔5千多米的高黎贡山山脉间蜿蜒穿行,松山就是这绵延几千公里的高黎贡山山脉中的一个小小山峰。它屹立在怒江西侧岸边,在它的不远处就是滇缅公路上的咽喉通道——惠通桥。
对于松山黄佳俊是知道的,因为这里曾经爆发过一次惨烈的攻坚战——松山战役。
一行人从汽车里下来站在惠通桥上,现在正逢雨季,江水涨溢,一江浑黄,激流浪索翻旋扯拽,洪蛮桀骜的气势让人望而兴叹。
林蔚看了很久才转身对大家说:“看到这条路,看到这座桥,我更加坚信中华民族是不会屈服的。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黄佳俊看到这座桥的时候,只能是赞叹和感慨,向李温平了解这座桥的情况:“温平兄。这座桥的通行能力是多大?”
李温平没有回答而是从身后拉出一个身材瘦瘦的,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中年人:“佳俊兄,这就是修建这座桥的徐以枋,国民政府交通总段工程师,横跨澜沧江和怒江的两座铁索桥就是他主持修建的。”
经过介绍黄佳俊才知道这也是不过才33岁的年轻人,只是由于常年累月在艰苦环境中与穷山恶水、高原旷野打交道风吹雨打的看起来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
虽说年龄不大但是已经主持修建了很多条重要公路桥梁设计和建设,现在正在主持川滇公路的修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以枋奉命赶往云南昆明协助该省于一年内抢建修通滇缅公路,于除夕赶抵昆明。当时要赶建的是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