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探秘佩内明德(2 / 3)
别的项目。
“啊,不好意思,这个是我忘了交待了,很好,多恩伯格上校,我为您的尽责和严谨感到欣慰,不用担心,那些科学家很快就会到了。就在这两三天内。这些人非常重要,他们主要讲在无线电领域和计算机械领域进行一些专门研究,这些项目都是元首亲自交办的‘恩格尼码欺骗计划’的核心,不容有失”
三天之后,在佩内明德的新无线电研发中心和应用数学研究中心迎来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他们都是从德国国内刚刚被召集过来的,有些人此时还完全籍籍无名。但是看着那份每月一万马克的薪水和无限制的研究经费以及为元首效命的号召后,这些人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加入这个从此不能回头的道路。其中有几个被维勒安重点关照过的研究人员一次性就获得了数十万马克的研究经费拨款——不需要经过佩内明德基地的财务渠道,维勒安直接二话没说就自掏腰包把这几百万的经费付清了。
这批受到最重点关照的人包括应用数学家康拉德.祖思,无线电专家卡尔.布尔泽曼、埃里克.瓦尔特,其中尤其以康拉德.祖思最为耀眼——不是说他德高望重或者名声响亮,而是那个康拉德祖思在得到了基地的物质支持后,他几乎是以爆炸式的速度取得了一连串的研发成果。
当这些人进入多恩伯格上校视野的时候,他简直无法想象维勒安长官是如何把这些人挖出来的,这其中有些人完全还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而已。难道世界上如冯布劳恩一样的天才真的如此之多么。
那个康拉德.祖思,一个还不满25周岁的年轻人,去年才从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但是毕业后居然被聘请到了福克.沃尔夫航空器公司进行一些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工作——与他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毫不相干,在干了半年的空气及流体力学设计后,祖思深感手工计算各种复杂的流体力学积分所带来的计算工作量实在是太过浪费生命了——科学家的生命不该浪费在这种重复的计算工作中,不是么?
于是他自己动手鼓捣了半年,在自己家里改造了一间实验室,利用一切简陋的设备鼓捣出了一件可以使用穿孔纸带进行数字计算的机器。
穿孔式的机械计算机已经有超过四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康拉德祖思的发明有一项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编程功能的计算机,虽然还不是电子的。
只可惜此时他已经花光了自己学生时代打工积攒下来的全部四千马克积蓄,对于这项暂时看不到任何短期商业价值的机器只好暂时搁置起来了。
当维勒安在柏林郊区的一所破败的民居中找到他的时候,祖思感到非常惊讶——他一直以为自己的研究都是闭门造车无人知晓的。可是在进行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深谈后。他立刻就被维勒安给他提供的信息和前景深深吸引住了。
祖思的消息实在是太闭塞了,他居然连德裔美国人赫曼.霍列瑞斯在四十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穿孔卡片机械计算机都不知道。维勒安把赫曼.霍列瑞斯12年前出版的《数理分析概论》摆在他面前,并且与他交谈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展望。然后祖思就乖乖跟着维勒安回到了佩内明德基地。(赫曼.霍列瑞斯创始的crt公司就是后来ibm的前身)
有了充足的经费和点拨指导后,康拉德祖思只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自己那个简陋的纯机械式计算机改造成了一个使用数千个真空继电器构成的电磁式计算机,并且可以使用二进制数程序控制,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20次加法或2~3次乘法。这台新的计算机被祖思命名为z-2。
康拉德祖思的研究思路被总结成册,基地派出了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学习这些闻所未闻基础原理——当然,里面少不了加入一些维勒安开金手指整理出来的材料。到1935年下半年的时候,学会电磁计算机基本原理及设计理念的科研人员已经达到了上百人,电磁式计算机的规模也扩充到了数万个继电器、每秒数百次运算的程度。
然后维勒安不失时机地下达了使用电子管进行下阶段研发的任务。和继电器那种电火花四溢、体积大、响应速度慢的产品相比,使用20世纪初研发出来的电子管在进一步减小计算机体积和提高响应速度方面无疑有很大的优势——这是任何稍微知道点历史的人都众所周知的事情。维勒安自然不会无视。
只不过,因为在维勒安所在的那个时空,因为核战争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就爆发了,所以人类在电子设备领域进行开发时对抗核辐射干扰方面下的注意力比较多,电子计算机在发明到电子管、晶体管后就出现了停滞——各国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武器在进入辐射区作战后就完全失去控制。所以对集成电路的研究非常缓慢,直到经过百年发展后,人类在落后的电子技术基础上直接飞跃式的发明了光子计算机,然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就被抛弃了。
所以,我们的维勒安殿下在这个时代可以给予康拉德祖思的指导也就只能到电子管计算机和晶体管计算机为止了。最终运算速度难以突破每秒百万次运算,程序语言也只能使用机器语言,数据存储介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