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北线突破(2 / 3)
尔要塞以及塞瓦斯托波尔,如果一个游览者从外部去观察这些要塞在和平时的姿态,就会发现他们毫无出彩之处——从外表看,那些地方只不过是一些荒弃的、杂树丛生的山坡,但是外表的低调绝不等于内部的脆弱——在覆土和花岗岩石壁底下,才是数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壁和内衬的几十公分后的渗碳钢板。只有在战斗开始的时候这些可升降的炮台才会抬起脑袋,然后把黑洞洞的炮口伸出来。
至于那些在平时就把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脑袋露出在地面以上,告诉敌人自己的位置的傻缺要塞,只会存在在动画片和电子游戏里。
最好的防御是低调,最强的防弹是隐蔽。但是过于隐蔽的代价往往就是防空视野和射角、火力的不足。
因为在这个时空是英法率先进入比利时境内的,而比利时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关系也是由比利时主动宣战开始的,所以另一个时空在入侵前那个黎明趁着夜色潜入比利时领空、空投滑翔机夺取要塞的计划也就没法使用了——因为比利时人可不会挑在半夜三更对你宣战。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比利时人延迟宣战虽然让德军失去了半夜偷袭的机会,但是法国人也因此没能提前在比利时境内部署停当,当德军开始进攻的时候,法国人的前锋还没到沙勒罗瓦呢,距离列日足足有近百公里,以法国人南线装甲力量损失惨重后的现状,他们的主力在一天之内是很难赶到列日的,最多有可能会有一些零星的装甲先锋可以赶到。
所以,德国人准备打得更冒险一些——先从要塞背后空降,击溃三座大桥的守军比利时第7步兵师。然后只要能够在一天之内法国人赶到德比前线之前夺取要塞的话,那些之前投下去的伞兵就不存在被比利时人切断后路的问题了。
德国人调集了超过200架容克运输机执行艾伯特运河西岸的空降任务,其中最初始的60架运输机携带了一架可以搭载20名士兵的滑翔机,通过机降直接降落到运河西部的河滩和草坪上,这样做可以让空降兵在落地前的滞空时间尽可能缩短,并尽可能多地携带一些必要的重型装备——当然这个重型只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些无后坐力炮和铁拳、120mm迫击炮一类的东西罢了。后续部队为了节省成本,更为了防止河滩上滑翔机过多导致相撞——毕竟这种东西落地后还是需要往前滑行个几十米到百来米的,对地势空旷性的要求可谓是霸气侧漏稍有不顺就是机毁人亡——所以统统使用了伞降。
两拨伞兵之间间隔了5分钟降落,德军的ju-52运输机把高度压到了300米以下才打开舱门放出伞兵,此时通过滑翔机机降的首批空降兵已经完成集结并巩固了降落场,所以伞兵在降落中的损失非常微小。
落地后,没个战斗集群仅仅才两个营规模的德军伞兵就勇敢地对每座大桥的守军发动了背后攻势——也就是靠两个营七八百人,对比利时陆军四五千人的阵地发动进攻。他们唯一的优势是比利时人在构筑阵地的时候为了增强反坦克炮阵地的防御力,所以修建了大量加固措施,此刻反而限制了比军重型反坦克炮的射角,导致那些大家伙无法转身攻击背后的德军,比军失去了最值得倚仗的重火力,只能用小口径速射炮。机枪和轻武器反制德军的冲锋。
德国空降部队有携带无后坐力炮与铁拳,这些东西对坚固工事的威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与正常火炮单位的射程差距也是非常明显——他们都只能打击数百米乃至一两百米内的目标,为了在较小的损失下冲到较近的作战距离,指望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因为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德国空军在桥头战场的上空部署了两个中队的ju-87d斯图卡和ju-87g,攻击机、fw-190g战斗轰炸机。经典版的ju-87d斯图卡轰炸机用标准的90°俯冲角轰炸把比利时人在三座大桥桥头的6个反坦克炮阵地和应急发电机房先后端掉——比利时人布置在大桥下方的遥控炸药是通过电力线路控制的,在常规输电线缆被伞兵切断,应急电站机房也被轰炸机炸毁后,比利时人就失去了控制炸弹炸毁大桥的能力了,除非他们派敢死队冲到桥上吊下去手动起爆桥墩上的炸弹。
ju-87g与经典款的斯图卡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取消了机头的俯冲风笛和减速板装置,但是换装了一门高射速、反装甲和扫射效果极佳的40mm博福斯速射炮。(原本应该是37mm,但是维勒安殿下的标准化口径统一计划中,德军的37mm火炮全部淘汰成博福斯了)在ju-87g和fw-190g这两款低空扫射压制战机的高低搭配下,博福斯和厄利空的机炮炮弹把桥头的比军守兵打得抬不起头来,几处在看到德军接近后冒险掀开伪装对德国伞兵展开扫射的重机枪阵地往往才来得及击毙几名德军伞兵就被反应神速的德军场控扫射的机群用冰雹一样的空中弹幕打成了碎屑。
比利时人是早上9点对德国人宣战的,德军在9点40开始越境,10点半第一波空降兵落在艾伯特运河西岸,到了下午1点,运河西岸和三座大桥都落入了德国人的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