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对攻(2 / 2)

加入书签

之外,根本不可能援助这个被英苏瓜分的国家——并不是说伊朗军队决心抵抗的情况下仍然会被秒杀。

现在,因为德军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苏联人也考虑到了伊朗战役无法速战速决的情况,所以科涅夫留了个心眼,没有采用从土库曼斯坦境内直挺挺地翻山进攻伊朗的战术,因为那样做一旦进攻受阻的话从山区推进的部队很容易遭到多方打击进退维谷,而是提前把苏军3个集团军机动到英国人控制的阿富汗地区,在阿富汗境内先行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和厄尔布尔士山余脉、然后利用阿富汗和伊朗之间那段平缓的边境发动装甲平推——在科涅夫调集的3个集团军中,包括了2个坦克军的编制,300余辆t-34中型坦克。这支有一定机械化程度的大军在阿富汗境内翻过大山之后,正好可以沿着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的哈里河河谷向西进攻,而阿富汗西北交通枢纽赫拉特和伊朗边境小城泰耶巴特之间甚至还有正规的公路通行,从那里可以一马平川直插伊(河蟹)斯(河蟹)兰堡。

在更西面的战场上,苏军的高加索方面军下辖44~47四个集团军,这支部队以山地作战单位为主,多为轻武器部队,因此在阿塞拜疆和伊朗边境主要以守势为主,在战略上也只是起到协同草原方面军进攻的次要角色。高加索方面军司令科兹洛夫中将只分出机动力量良好的第47集团军进攻大不里士试图切断中东铁路与伊朗境内铁路的联系,同时以第46集团军沿南高加索地区和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狭长地带进兵,扫除伊朗境内的里海沿岸地区,完全占据里海四周,利用里海充分的水路运输弥补伊朗战区运能不足的缺陷。

苏联人的作战计划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可惜德国人的对攻战术让这一切纸面上的幻想都化作了不可能实现的泡影。在土库曼斯坦的切利肯港落入档卫军手中后,维勒安一连串的组合拳立刻就让苏联人爽到欲仙欲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