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血腥之路-下(2 / 3)

加入书签

的案头。

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人在苏军的大范围波动消耗进攻打击下不断放弃了原本三面刺向莫斯科的大铁钳中的两面,让德国人的后勤困难大大降低了——原本位于沃洛科拉姆斯克和图拉的德军驻地虽然有通铁路,看上去后勤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但是这些地方的铁路有个极大地局限性,那就是从苏德战场的军事角度来看它们根本不是“全欧联网”性质的铁路,。所有位于莫斯科外围两圈环线铁路上的德军据点,都是要通过维亚济马这个“路由器”或者莫扎伊斯克这个“接线机”与德国本土的“广域网”相连接的,只要广域网到路由器的小水管不扩大,后面内网就算铺设的是千兆光纤也没用。

现在,德国人把挤占维亚济马路由器流量的枝桠都砍掉了——那么,自己的消耗战形成的此消彼长优势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发展趋势就会出现拐点,因此,在短时间内变对耗为总攻,也就是朱可夫的必然选择了。

另一方面,朱可夫原本的持续压迫是建立在两军前沿犬牙交错,处处有出击、处处有sāo扰、处处有压力的前提下的,德国人的主动后退拉平对峙前沿,让两军的交战正面一下子从上千公里缩短回了三四百公里,这就意味着德军只用五六十万人的部队就可以填充防线正面,剩下的人马都可以作为预备队到相对后方的城市中休整睡大觉,那样的话朱可夫花了好大代价才拖出来的疲敌效果可就要没有了。

最后,苏军部队因为长时间的消耗,部队伤病众多,战士体能下降,运输工具损耗严重,等等问题都变得严峻起来,这些都不得不催促朱可夫的决策做出——当然,苏军在损耗,德军也在损耗,而且德军更不耐寒。只是有一点苏军的损耗却是德军没有的,那就是苏军在很多作战艰苦的部队中大量配发了御寒和提升士气,维持部队战力的伏特加。众所周知,莫斯科的过冬物资在德国人炸毁了莫斯科地铁网络后已经非常吃紧了,伏特加这种在战时非常紧俏的物资,苏联人就算想鼓舞士气发一堆下去,又哪来的搞那么多呢?这可不是有租借法案的异时空,没有米国人的余粮,苏联人是不可能大规模喝得起伏特加的。

后勤部门当然用了很多应急手段,有些应急手段如果时间久了会对苏军战士的健康形成严重的危害。这些事情朱可夫都是或多或少清楚的,但是他没有办法,如果不这么干,也许反击连影子都没有,如果这么干了,这些人也许还没来得及因为伤病毒害而死就已经战死沙场了。

斯大林交给朱可夫的任务是,一仗为莫斯科打出半年太平,一仗打到丘吉尔和犹大人合谋把米国人拉进战争为止,一仗把土耳其和远东国震慑住直到米国参战——和这种天下大势上的大利相比,战死百万什么的,都不算什么了。既然这些士兵为了完成这个表面上击退德寇的任务必然要死伤百万,在他们战死前用一些有可能在将来损伤他们健康的神经刺激物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中有多少可以活到沉积物质毒发都还是一个问题呢。

…………

打是一定要打的,怎么打也很明确,剩下唯一要决断的是——打哪里,是否继续攻打莫扎伊斯克?

“最近对莫扎伊斯克后方南北两翼的试探性波动攻击情况如何,德国人在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铁路沿线据点的防御,有没有什么明显的漏洞?一定要详细汇报,尤其是一些铁路沿线原本并没有城镇和居民点的地方。”

苏联大地广袤无垠,哪怕是在莫斯科周边几百公里的地方,也不可能城镇相连鸡犬相闻,从莫扎伊斯克到维亚济马之间的铁路也是如此,不可能始终在有居民点的地方周围穿梭,在某些路段,也是有几十公里的大段荒原、山林和农田的。在隆冬时节,固守原本就有居民点和城镇的地方自然是比较容易,但是野地就不一样了。

朱可夫原本对于自己的这一考虑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德国人在莫扎伊斯科铁路沿线莫名其妙地严防死守实力让他产生了一丝动摇。前几天汇报上来的战报进展一直很不乐观,此刻他仍然希望参谋军官们能够给他一点好消息,以便证明他的推断,但是很可惜,下一秒从参谋官口中说出来的消息仍然是老生常谈,毫无进展。

“很遗憾,德国人的防御似乎很严密——他们在拿下莫扎伊斯克的时候,利用秋雨泥泞后、冬季封冻前的日子,进行了巨量的土工作业,根据估计德国人挖掘的简易堑壕工事、反坦克壕、防风坑洞等总计怕有上千公里之多——这些工程都是数万德国工程兵和十几万守军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的,在被秋雨泡软的东欧大地上进行土工作业实在是太轻松了,。原本没有居民点定居的地方,德国人也构筑了足够多的临时掩体和临时建筑驻兵御寒。我们曾经试过对加加林和瓦尔代之间的30公里森林、草原地带进行了连续48小时的波动进攻,只因为那里是莫扎伊斯克-维亚济马铁路沿线原本最荒无人烟的地区——每6个小时轮换一波进攻部队,一共动用了8个步兵师形成连绵的攻击波,但是德国人仍然守的非常严密,似乎一点都没有露出疲态。”

靠!这可是连续的人浪波动进攻!就算德国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