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上书房里的答辩(1 / 2)

加入书签

星光依稀洒在天空李国楼已经來到西华门几顶官轿已经停在宫门外恭亲王和翁同龢都是乘轿子來的李国楼沒有去打搅他们他独自站在台阶上眺望远方的西方的海子清风拂在脸上李国楼清澈的眼眸仰望黎明前的黑暗

善扑营的军士打开宫门三名上书房的大臣鱼贯而入紫禁城李国楼排在最后一位一撩官袍一枚《上书房内大臣·李国楼》系在腰间守门的军士验看了李国楼的官印脸色不变的说道:“李大人请进”

李国楼一撩前裳跨过第一道门槛好似鲤鱼跳跃龙门终于可以一飞冲天眼前巍峨的琼楼阁宇黄墙起伏连绵、红色的廊柱仿佛沒有尽头琉璃瓦在晨曦之中熠熠生辉

在太监的引领之下恭亲王奕訢、翁同龢、李国楼三人來到上书房李国楼不知是坐还是站一名小太监给他搬來一张杌凳李国楼看了眼这个矮小的凳子原來面见皇上大臣只能坐这种小凳子

“谢谢公公我先站一会儿”李国楼站在房间里看向旁边房间的书桌那里就是帝师翁同龢给同治皇帝载淳上课的地方在他所处的位子可以看见书桌有二排一共有六张书桌皇上还有同学啊

“国楼你过來一下”恭亲王奕訢坐在瓷凳上喝着热茶说道:“和你说个事总理府衙门开办的同文馆人员总是不足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題吗”

同文馆是由恭亲王创办的翻译馆是大清开国以來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同文馆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只限收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可惜满人勤奋好学者寥寥无几又因东西文化的差异仇视西洋的大清人比比皆是学习洋人语言的人又被国人敌视所以开办几年时间从未满员还经常流失学生

此时李鸿章也在上海开办了官称《广方言馆》或称上海同文馆那里可以招收汉人学子当然在京师这门奇技是要保留在满人手里恭亲王询问李国楼的含义是让他想办法怎样让京师的满人学子踊跃去学习洋文

在京师的满族人连他们的母语“满语”都不肯好好学习大街上满是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满人有世袭制度好差事可以顶替老子的位子只有老三、老四亏一点沒有顶替的位子提着鸟笼每天溜鸟玩

“嗯······恭亲王我看还是给翻译的地位太低只有官吏的身份又沒有希望考进士聪明的孩童他们的父母不允许他们学外语天分不够的人学又学不会依下官看还是高额补贴那些读书的家庭先给颗枣把优秀的学子诓过來国家需要大批会洋文的人下官说实话那些贡院的贡生还有那些科考的落榜生都是死记硬背的高手让他们改学洋文事半功倍只要给他们相应的官职、地位这些人大都肯去总理府衙门学习外语”李国楼瞅着恭亲王落榜的贡生上千人这些人大都是死记硬背的高手属于高智商的人其中包含的祸心不言自明就是想要打破传承上千的科举制度但又不好明说以落榜生的名义再给那些学子一个做官的机会只要他们肯去学习外语

恭亲王瞥眼李国楼立刻心领神会沉凝不定在想怎么拟这份奏折正好趁着这次科考刚结束搜罗一批德才兼备的落榜生

“我不同意岂有此理这让学子怎么安心学习理学万万不可人君休养身心之要用人行政之原学习四书五经才是正道”翁同龢一部大胡须飘动气得胸部高低起伏一双眼睛凶神恶煞的瞪着李国楼嘴里嘘嘘喘着粗气

恭亲王暗自赞叹李国楼诡计多端会使迂回的策略把一件改变祖宗规矩的大事改头换面的变一套说辞让人抓不住把柄格格笑道:“翁大人我们只是随便聊聊不过那些沒有考上进士的落榜生也要多给他们一条路选择嘛本王想应该给那些落榜生人生一次机会不让他们穷困潦倒一生挑‘八仙’六年才十几个人太少了嘛嗯······这件事可以放在朝堂之上讨论一下沒什么大不了嘛”

恭亲王早就修炼成佛对于反对意见毫不在乎不温不火的说出想法试过才知道会不会成功

翁同龢也无话可说不和恭亲王辩论意见不合只能拉帮结派在朝堂上來几次正面较量肚子里打着腹稿要把李国楼的险恶用心大白于天下让全天下的学子声讨这种背叛理学的行为

李国楼牵动脸上的肌肉想挤出笑容却笑不出來一不小心就暴露出假洋鬼子的思想骨子里就是赞同洋务派的主张

大太监刘德印公鸭嗓子大叫:“皇上驾到”

同治皇帝身穿月白实地纱袍套着一件玫瑰姿色绸缎巴图鲁背心脚蹬黄颜色千层软底靴剃得黢黑的头后甩一条油光水滑的辫子一双细长眼睛清澈发亮眼皮下面眼袋发青度过一个风流快活的夜晚

叩拜见礼之后唯有李国楼站立回话谁叫他资格浅年纪轻连坐杌凳的恩赐也轮不到他

大太监刘德印从恭亲王、翁同龢、李国楼手里取过奏折放在同治皇帝身边的案桌上同治皇帝首先取过恭亲王的奏折翻看开始一天的办公马上要亲政的同治皇帝已经开始单独阅读折子不再让别人解释给他听若是有看不懂的地方他就问话

恭亲王折子的題目是:《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

该折子是由李鸿章起稿丁日昌会衔李国楼参与探讨最后以总理府衙门的名义报给皇上的奏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