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军机处会议(2 / 3)
清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大清帝国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來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沒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设军机章京办理一切事务,军机处值房军机大臣轮流在军机处值房值宿,办理皇帝交办的事务,
军机大臣的职掌可综合为六个方面: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凡国家之施政方略、军事谋略以及官员的重要陈奏意见,或对官员的惩处、弹劾事件等等,皇帝批交军机大臣议,或会同各有关衙门议,并着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某些重大案件,皇帝专交军机大臣审理定拟,或会同三法司审拟;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各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的参赞、领队、办事大臣等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呈皇帝择用,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官名单及考试題目,请皇帝选用,复试、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阅卷官;军机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军机大臣可奉皇帝之命,以“钦差”的身份,往各地检查或处理政务,稽查各省、各部院之汇奏事件,此外,军机大臣还兼任方略馆的总裁,上书房管理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
当年恭亲王的权力之大,黄袍加身并不难,他坐镇军机处,同治皇帝进门先向恭亲王报以微笑,恭亲王欠身施礼,
当年同治皇帝年幼还未亲政时,每天还要向恭亲王请安,如今恭亲王放弃手里的军权,重用汉臣李鸿章,把心思花在洋务运动上,可大清四周环境越來越恶劣,让刚卸下军机大臣重担的恭亲王,只能再次回到这里,他的脸上沒有欢愉之色,这份差事并不是恭亲王所想拥有的,
恭亲王不想要这份荣誉,他的权势太大了,变成皇权的威胁,放弃部分权力之后,尽量低调做人,他把李鸿章推到权相的位子,,所以洋务派的军事主张,都从李鸿章的折子里透出闪光点,自从李鸿章擢升武英殿大学士之后,给人的感觉鬼子六变成傻子六了,恭亲王以往的精明能干不见了,
可洋务派的人知道,这正是恭亲王的高明之处,既保全自己,又把李鸿章的权威树立起來,一个汉臣是引领不了大清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和洋务派的几名干将左宗棠、张之洞都处理不好关系,相互之间还会拆台,真正洋务派的领袖仍然是恭亲王,只要他在洋务派就能团结在一起,大清的改制才不会各行其道,
大太监刘德印按照次序,把恭亲王、李鸿章、李鸿藻、翁同龢、沈桂芳、李国楼的折子叠在一起,放置在小书桌上,同治皇帝慢慢的翻看折子,
醇亲王奕譞坐在那里,沒有递折子倒也清闲,慢悠悠的品茶,如今北洋水师白手起家,他这个掌舵人竟然可以做到不向同治皇帝汇报工作,这份本事别人想学也不敢学,
同治皇帝头也沒抬,问道:“醇亲王,北洋水师筹建有什么事吗,”
醇亲王回道:“启禀皇上,修筑威海卫炮台之事,本王交给普鲁士人汉纳根了,操练水兵的事由李鸿章负责,至于军官奔赴基尔的培训事宜由总理衙门筹办,我现在空闲得很,银子拨下去就沒我什么事了,”
同治皇帝吃惊的抬头,不知醇亲王是真傻还是假傻,连他都知道北洋水师关系到大清的兴衰,这位皇叔竟然在做甩手掌柜,只晓得用银子办事,
恭亲王急忙说道:“禀皇上,醇亲王做事还是务实的,每件事都交给可靠之人去办,如今北洋水师衙门是最清廉的衙门,办事效率奇高,朝九晚五都有人办事,醇亲王功不可沒啊,”
同治皇帝心想醇亲王莫非在京师呆久了,人变傻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不是好兆头,便道:“醇亲王,你还是去威海卫视察一下北洋水师的军港和炮台,以钦差的名义代朕巡视东北三省,即刻让军机处拟旨,”
醇亲王欠身道:“禀皇上,东北太冷至少要到明年开春才能启程,本王想到普鲁士去,”
李鸿章急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