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名曰:蚊子船(2 / 3)

加入书签

然之间被李鸿章重新启用,徐寿坐上《天津机器制造局》总办,领三品衔,徐建寅擢升为《江南制造总局》副总办,领从三品衔,一夜之间,大清军工行业的两名科技人才,提拔至最高管理层,打乱了官场的传统,

李鸿章把大清船舶工业的振兴,寄托在徐氏父子身上,这一切都出自李国楼“千金买骨”的典故,是李国楼向李鸿章举荐“一代人杰”徐氏父子,李国楼慧眼识珠,就是徐氏父子的恩人,

故此徐建寅与李国楼虽然时有矛盾,互相讥讽对方,但能包容对方的缺点,这次徐建寅从上海开來了新建造的铁甲船,來给李国楼检视“蚊子船”的各项技术功能,

所谓蚊子船,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船体型偏小,蚊子船是江南船厂仿照从英国买來的快艇,倾注了能工巧匠的心血,由徐建寅督造而成,

蚊子船就是炮艇,大清造船工人亲昵的叫它“蚊子船”,非常形象生动,蚊子船以近海作战为主,主要用以缉拿走私船,防范海盗的侵扰,优点是灵活快速,缺点是持续远航能力差,船身偏小,不能装过多的燃料(煤炭),蚊子船对风浪的抵御能力偏差,不能长时间在海上巡弋,不敢离港口太远,

徐建寅督造蚊子船期间,设计、选料、施工、验收、招募、训练等,均亲自参与,徐建寅共督造二十艘蚊子船,因质优价廉而广受好评,外籍工程师也赞扬他见多识广,有许多可取之处,

船体的设计,船只所用的材料,大清都能仿照,但还有一个最大的技术难关不能克服,大清自己建造的蒸汽发动机比英国人制造的蒸汽发动机相去甚远,蚊子船在速度上不能和进口炮艇比肩,

因技术垄断,在船只蒸汽发动机方面,大清船舶业与西方船舶业有着巨大的差距,徐建寅因地制宜,想出了办法,克服了这个难关,那就是减轻船体的重量,按照徐建寅的设计,不采用英制炮艇木壳船体外全部包裹铁皮的做法,船身地板用柚木,以方木秘排为骨,铁条为根,弯木为横梁,只在重要部位包裹铁皮装甲,这样既可以避免铁皮锈蚀,又可以节省工料和节约经费,更主要是减轻了船体的重量,使航行更为便捷,

另外,炮舰首端火炮,改为普鲁士的先进后膛炮,即克虏伯大炮,这种后膛炮重12吨,配80多公斤重的实心弹,亦可装药43公斤发射,还可空心装30公斤发射,用后膛炮比前膛炮,大大减轻了发射时的后坐力,可增加船只的稳定性,炮身通过转**纵,能上下左右转动,操控灵活,炮塔装甲达19厘米厚,

船的两侧还有四门辅炮,火力强劲,舰首安装了铁质尖桩用以撞击敌船,

蚊子船身长约41米,宽约4米,动力采用复制式蒸汽机,马力250匹,航速8节,船舱里设有会议室,水手舱,可住宿40名水兵,

蚊子船与英国的炮艇相比,国产的蚊子船,大小形状、航行速度、机动性、灵敏度以及火力配置沒有大的差别,但造船所需的银两,只为英国炮艇(15万两)的1/4,可以说是价廉物美,

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二十艘蚊子船,名义上是用來缉拿走私贩毒的海盗,驻守在北方几处港口,但被李国楼调至天津,全部改装完毕,他要把二十艘蚊子船,开进深海里,用数量的优势,化解敌人质量上的优势,

至于蚊子船的续航能力,在群策群力之下已经妥善解决,就是用几艘运煤船,跟随蚊子船航行,只要不在大海里遇见十几级的台风,蚊子船在深海里颠簸,也不会翻倾,

海风吹拂,李国楼携夫人黄小曼,登上“海东青号”,炮舰上旌旗猎猎,舰长邓世昌率全舰四十名船员,分列齐集甲板,迎接李国楼的检阅,

岸上鼓乐齐鸣,皇家仪仗队踏着鼓点,演奏乐曲,还走着花哨的舞步,

舰长邓世昌亲自升上起航的彩条,汽笛鸣响,刺耳的长啸,向世界证明,大清的水师,正在向蓝色的海洋前进,

轰,

轰,

轰,

二十响礼炮轰鸣,二十艘蚊子船起航,李国楼意气风发站在船头,海东青号迎风破浪,向蓝色的大海驶去,

二十艘蚊子船的军官、舰长,是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批学员,严复是他们的首席学政,李鸿章用两艘战列舰,把马尾船政学堂的优秀学员,收编为北洋水师序列,

此时,邓世昌刚加入北洋水师,尚在实习阶段,还不到十八岁,体格雄壮,非常敦实,

邓世昌站在李国楼下首,一双凤眼正在窥探李国楼的一举一动,这么冷的天气,李国楼來检阅蚊子船干嘛,李鸿章的接班人在打什么主意,

徐建寅颐指气使的说道:“李学政,这是世界上最快的炮艇,如今英国最快的炮艇,也就这个速度,”

李国楼斜睨道:“徐总办,你不是糊弄我吧,科技日新月异,你能保证英国人新式涡轮发动机沒有研制出來吗,凡事不进则退,别逞一时之能,你是仿照英国二流的炮艇,才制成蚊子船,最好的炮艇,英国人不会让你参观的,你别想偷师,”

徐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