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一招(1 / 3)
杨光舞动长枪的身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随着杨光身影,老者冰冷的脸开始减缓起来。
“好,好,好”老者连说几声好字,眼里流露出热切的眼神。
太极宗师杨露禅曾经被称为“杨无敌”,清晚期在京城多次与人斗擂台而未尝一败,所以才闯出了太极拳偌大的名声,
可见真正的太极拳却是实用的格斗技击之术,并非大家认为修身养气的功夫。
杨光停下,拱拳收功。
老者上下打量一下杨光,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练了多长时间了”
“一年”杨光老实的回答道。
其实杨光所谓的一年,不过是自己一年前开始学习太极拳术,却不是辛苦的练习了一年。这一年杨光忙了多少事情,真正去武馆练习不过才数次而已。
“一年能练到这个程度相当不错了”老者说道“外架和小架练的还不错”
“你叫什么名字”
“杨光”
老者听到杨光名字,眉头已经完全舒展开了。
“太极十三枪虽然使用的是沉重的大枪,但却不是力降人,而是讲究腰马合一以巧为主,你的力是够了,巧劲却还差点”
“而且你的出招太快了。太极枪术跟其他枪术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并非以进攻为主,而是以缠和卸为主,伺机进攻。”
“我练一遍你看清楚”老者说着说着从杨光手里接过丈长的太极长枪。
老者刚开始知道杨光是杨一山师傅的徒弟,且是专门来这里学习武术的。也是颇为高兴。毕竟现在年轻人肯学习太极的人越来越少了。
只是,待到看到杨一山在信里写到传授给杨光了外架和太极十三枪却心里十分生气。
如果是杨一山站在老者面前,恐怕免不了一顿挨训了。
因为太极拳的外架和枪术是不传之秘。
太极枪术虽然在坊间也有流传。不过却是外人东施效颦而已,真正的心法口诀却从不外传。
而外架却是坊间根本不知道还有这套功夫。
只是杨一山师傅把杨光誉为难得的练武奇才,才让老者耐下心来考究一番杨光,否则恐怕当场就发火了。
杨光一番拳路下来,让老者的心里十分惊诧。
虽然他心法口诀并不十分熟练,但是身体的条件却非常好,筋骨皮膜都是珠润玉圆。身法招式转换灵动,是难得的练武材料
但是真正让老者惊为天人的是,在小架和枪术的练习中。杨光的身体里面竟然还有丝丝的气机流转。
要知道,这一丝气机得是极有天赋者几十年的苦功才可得。
气机也叫真气,而有了真气的武者才算登堂入室的武术大家。
自己和堂弟练了几十年,不过才得到一丝若有如无的真气。
没有想到。杨光年纪轻轻就已然有了一丝真气。
他却不知道杨光只不过运用了身体里面极少一部分的灵气来配合招式而已。
这小子就是为练武而生的呀。老者理解了为什么自己的堂弟不顾家族规定就擅自传授小架和枪术。
这样的练武奇才要是转投别的拳派去了,绝对本派的重大损失呀。
这小子自己摸索着就练出了真气,假以时日那还了得。
待老者知道杨光姓杨之后,那更是心病尽除。再没有了一丝一毫的障碍,直接视为了自己的子弟,丝毫没有本族功夫传给外人的感觉了。
没办法,这就是中国人,把血缘姓氏看的很重。
“我练一遍。你看好了”
老者来到场地中间,手持长枪站定。
老者的枪动了。却不如杨光那样好看。
时急时缓,时快时慢,快者如流星坠落,慢着又如小溪流水。
但是杨光品出了一番不一样的味道,枪在老者手里远比自己要灵活的多。
自己舞动的时候如灵蛇如蕊,非常好看。
但是是老者的枪却像绳、有是甚至像条腰带。
杨光大概明白自己的差距了。
比如自己打造一杆枪是用钢铁所铸造,但是太极枪一般使用的却是白蜡杆。
这就是自己根本没理解太极枪术的精髓,才会觉得白蜡杆不如钢枪好,白蜡杆可以同时抖出数朵枪花,攻击数个敌人,钢枪却无法做到。
因为钢铁远不如白蜡杆的韧性好。
不过白蜡杆对自己来讲未免有些轻了,看来以后有机会要重新祭练钢枪了。
当然一帮学习太极的老外却没有杨光这般眼力了,反而觉得老者的枪法不如杨光的好看。
一场考究之后,互生好感。
按照国人的传统接下来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饭。
好在对面唐人街的饭馆很多,老者扯着杨光的手穿过马路还有自己的徒弟,那个教授功夫的年轻人,进了一个小包厢。
“胜强,你这个师弟的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