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夏剑(2)(1 / 2)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古玩最强。
古玩业财资雄厚,又多交往达官显贵,故人脉广络、势力强盛。“京帮”和“苏帮”是盘踞在京沪两地的两大古玩商贾团体,“京帮”是指**古董商团,而“苏帮”则以苏州汉民为主,他们基本垄断了整个华东地区的古玩市场,据说就连上海滩青帮大佬黄金荣、杜月笙也常找这两帮来淘换古董。其时尤以“京帮”最盛,南京、上海的古玩从业人员近一半为**人,**人在经营古玩、珠玉两业所展示出来出众的商业信誉和上佳的鉴赏能力历为人所称道,并有“识宝回回”的美誉。马叔就是一位玩瓷器、玉石的大行家。
“但我们京帮回回的来历,想你可就不知道了吧!”马叔静静地问。
不待剑鸣回应,马叔起身取过自己金黄色铜质的水烟袋,装好烟丝,用洋火点着了,吧嗒吧嗒地抽将起来。伴着咕咕作响的烟水声,屋内开始弥漫起一层青色的烟雾,烟头处的火光一明一暗地闪耀着,像是在层层叠叠的历史沉积中去探寻答案的明亮光点。
“我们这支**的祖上是党项人。”看着剑鸣疑惑的表情,马叔解释说:“党项人就是羌人的一个分支,也叫党项羌人,大约是在唐朝初年时期从青海内迁到现在甘肃东南部和陕西关中一带。”
马叔这么一说,剑鸣就听明白了。羌人是古时一支活动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当时的中原政权常常发生战争。那首脍炙人口的盛唐诗就有记载。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马叔呷了口茶水接着说:“到了唐代末期,党项羌人的一支部落--拓跋部,因协助镇压黄巢起义有功,部落首领被唐朝皇帝封爵夏国公,并赐李姓,为夏州节度使。后来党项拓跋部利用唐末藩镇争战和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至宋朝初年,已经成为统辖宁夏全境,甘肃、陕西、内蒙各一部的强大藩镇势力。至宋仁宗宝元元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州,就是现今宁夏府。因其国位在西北,故也称西夏。此后数年,李元昊相继与宋国、辽国作战,均是获胜。其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又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西夏国在最强盛时总兵力达到了五十多万人。”
“剑鸣,你知道当时的宋仁宗是派谁去防守西夏的吗?”看剑鸣听的懵懂,马叔开导来问。
剑鸣诚惶诚恐地摇摇头。
“是北宋名将韩琦和范仲淹。”马叔不无遗憾地说道。
“啊!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范仲淹范希文?只听过他曾担任宰相,不知道还能戍边。”剑鸣奇道。
“就是他。他可是个很厉害的历史人物,那首《渔家傲·秋思》你会吗?”
这个当然记得了。小时候学这首诗因生字较多,可没少挨私塾先生的打手板子。剑鸣流利的背了出来。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就是这首。这是范仲淹驻守边塞,即现在的甘肃与宁夏交界处,所写的诗。据说,范仲淹守边四年,恩威并施,西夏国不敢来犯,夏人称之为‘龙图老子’,喻其‘胸有甲兵数万’。时谚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破胆。与韩琦并称为拱卫北宋西北大门的哼哈二将。”马叔赞叹道。
“后,西夏国不断地与辽、金、宋、蒙古诸国作战,战乱频仍、国力日见衰弱,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终为蒙古国所灭。唉!旷世伟业就此烟消云散,只是二十四史中竟没有我们西夏国的历史!”马叔遗憾地摇了摇头。
“剑鸣。这时候的南宋出了一位著名军事将领,你知道是谁吗?”
“杨六郎?岳飞?”见马叔又来考校自己,剑鸣绞尽脑汁飞快地想。这两位可全是从评书《杨家将》、《岳飞传》里听知道的。
“不对!杨六郎是打辽国的,岳飞是跟金国战的。金灭的辽,蒙古先灭的西夏,再金国,后南宋,最终实现元朝统一的。”马叔摇头。
“那不知道了。”剑鸣讪讪地笑着。
“你的老乡辛弃疾啊!他虽然不是跟西夏作战,但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马叔兴趣盎然地说着。
辛弃疾?剑鸣可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其为南宋著名词人,词风慷慨激昂,在豪气干云、壮怀激烈中又寓英雄气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因是山东济南府人氏,剑鸣对其诗词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在参军时,还曾携伴至济南府大明湖畔的稼轩故居拜访过的。
“知道,知道。他的那首《破阵子》是我最为喜欢的”。剑鸣昂首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