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论(6)(2 / 2)
测他之认为不可能之事的例子作出解析,以便使人明了那些绝对理性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能力的。
袁绍当时的总兵力据记载是数十万,这一点裴松之也认可了,可是实际情况是袁绍只是挑选了十万步兵和一万名骑兵南下而并没有将他的全部兵力拉到前线去。不错,曹操在收复青州黄巾军时收编了三十万降卒,可是单凭这一数字根本推导不出他在官渡决战时一定会带去多少兵力的结论,这是绝对理性逻辑所延伸不到的死角。裴松之以为袁绍的十多万部队连营数十里,因而就算曹操胆略盖世也不可能以不足一万且伤者十之二三的几千人来抵挡住这样的防线达数月之久,裴松之弄不明白的还有既然兵力不足一万且袁绍以十倍兵力连营攻曹的情形下而曹操居然能够派出徐晃、史涣等将出击截杀袁绍军的运粮部队,裴松之无法理解的第三处是曹操在袭击袁绍的军粮重地乌巢时带了五千人而假如曹操的军队不足一万、且伤者十之二、再加上相持阶段中的损耗那么曹操留在官渡大营的兵力就只会有几千人,裴松之以为留守大营的曹洪根本不可能凭借着几千人的兵力抵挡住袁绍十万大军的进攻,裴松之以绝对理性逻辑推导不出的第四处是官渡之战曹军斩杀袁军七、八万,而如果曹操的军队只有七、八千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凭借着这点兵力去杀死云集的七、八万武装人员的,裴松之不可以理解的第五处是镇守长安的钟繇曾经送给曹操两千匹战马因此曹操的兵力更不可能不足一万,最后,裴松之以他个人的绝对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曹操绝不可能凭借不足一万的兵力战胜袁绍的十余万大军。
裴松之的质疑当然有道理,可是道理终究不能代替事情的实际发展进程。那些在道理上说得通的事情,往往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却根本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在理论逻辑上完美无缺的计划,在实际的执行中总是会因为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之因素而遭搁浅。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那些历史研究者们,仍然跳不出绝对理性逻辑的怪圈子之,他们从形式上完美无暇的思维逻辑出发,先入为主地断定历史上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当事人在绝对理性的支配下发生的绝对理性的事情,据此,历史上的一切看似不合理或者原本就不合理的事情都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被解释成绝对合理和完全符合理性思维逻辑。
|d!μ*0*0.(\(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