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30)(2 / 2)

加入书签

军事侵扰,甚至于匈奴人的兵锋又几度逼近汉朝的都城长安。这一部分人据此立论说,正是因为匈奴人的背约行为才使得汉朝忍无可忍,最终才凭借着已经积蓄起来的强大的战力对匈奴人展开反击战,因此,匈奴人最终的败亡应当归咎于他们自己的背约行为。对此,我的看法是,匈奴人背约行为更多地构成了后来汉匈战争的导火索而并非根本原由,尽管我并不信奉进攻性现实主义政治学中两个强权之间必定会彼此争斗、或者地缘主义政治学中两个在地理上相连的大国必然会互相倾轧的绝对逻辑,但是,事实的确是要想使两个强大且毗邻的国家互相间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和平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其中一个一向以掠夺另一个为行动目的、同时另一个一直怀抱着中央之国一统天下理念的状态下,实际上是两国之间任何一种形式的分歧和冲突都可能会引爆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一部分人的立论,完全是站在道义角度考虑问题,这并不是说不能用道义来考虑问题,而是说在你这样做时,必定要同时切实考虑到实际的军事斗争问题,倘若只考虑道义而不顾及军事斗争,这样就会使你的论调陷入空洞的道德说教之中。

至于两千多前年前汉朝人其对匈奴人的反击战争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体现出了现实主义政治学和地缘主义政治学的逻辑,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但是,从汉朝的前身秦朝南收百越、北击匈奴的前例以及继承秦制及其大一统思想的汉王朝在事实上同样试图收服百越的行动轨迹年来推断,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与匈奴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事实上是难以长时间保持着一种稳定的共处关系的。

|d!μ*0*0.(\(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