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万变不离其踪(135)(2 / 2)
乱状态,敌军并没有上当受骗,而姜尚的回答却是要用金钱开道、用重金贿赂敌军的使者并且强调一定要保密,这种做法未必不可行,但是要考虑到当时敌我双方对峙的实际状况和敌军是否会派遣使者前来,此外也必须考虑到敌军派遣使者自身的影响力和其本人究竟是否会在阵前为金钱所惑。人们大都以为人性都是贪婪自私的因而必定会见钱眼开,而其实对于正处于战争状态的双方的军人尤其是能够代表其统帅意志的使者而言,金钱贿赂未必行得通。第三问中,周武王说明敌军已经看到了我军的伏兵(其实在根本就没有可供埋伏的草木和地势的情形下敌军发现我军“伏兵”是必然的),因而敌军的主力不肯渡河与我军作战。对此,姜尚的回答就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周武王分明已经说明敌人发现了我军的伏兵,而姜尚却竟然仍然按照已经被敌人察觉的伏兵袭击敌军后方的套路来应对,实在难以想像在此人的思维模式中用伏兵袭击敌军的固定偷袭套路是如何根深蒂固以致于已经被敌人发现了伏兵而仍然坚持袭击并不改变战法。此外,在此篇中自始至终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已经说明或默认我军无法渡过河,但是在应对的模式中却都有有我军伏兵攻击敌军后方或用我军战车、骑兵攻击敌军左右两侧的说法,其实这也只能更反证出回答者已经深陷于设伏模式之中不能自拔以致于有些自欺欺人了。
少众第四十九
周武王问姜太公:“我军想要以少击众、以弱胜强,该怎么做呢?”
姜太公回答说:“想要以少击众,就必定要选择在日落黄昏之时、在深草之中设下埋伏、占据险要的地段凭借地势阻击敌军。想要以弱胜强,就必须要得到大国的援助和邻国的帮助。”
周武王接着问:“假如我军所处的地方既没有适宜埋伏的深草、也没有可以占据的险要地段,敌军已经到来,而天色也没有临近黄昏。此外,我军既无法得到大国的援助,同时也没有邻国帮助。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
姜太公回答说:这种情形下,应该采用虚张声势、欺骗和引诱的办法,来迷惑敌军的统帅。敌军统帅受到迷惑之后就会迂回行军到达深草之处我军有埋伏的地方;使敌军行进的道路更远,以便交战时刚好到了黄昏时刻。假如敌军的先行部队还没有渡完河,而其后续部队也没有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要发动我军的伏兵、迅速攻击敌军的左右两侧、同时用车兵和骑兵冲击敌军的前后阵。这样,即使敌军人数众多,也能够逼近其统帅逃跑。恭敬地侍奉大国的君主,谦卑地对待邻国的才士,向他们赠送厚重的钱财,并使用卑微的言辞。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国的援军和邻国的帮助了。”
周武王说:“你说的得太好了。”
【点评】此篇中,姜尚的谋战逻辑是,采用巧妙的军队布置来达到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目的,为实施此种谋略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黄昏之时、有深草在侧可供埋伏、有险要地势可以占据并作为凭借、有大国和邻国的援军前来解围。这种谋战逻辑,听起来更像是信手拈来若干个刚好有利于我军埋伏、袭击的有利条件,然后假想敌军刚好进入我军依据此类有利条件所设计的埋伏圈。这一点,周武王可能再次察觉到了,因而他进一步反问假如我军附近并没有深草、险要地段、天色尚早、又没有援军时该怎么办。这一次,姜太公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紧扣着其上述谋略逻辑的,其核心思维特征是,通过运动、拖延、迷惑等手段使我军刚好在黄昏时候临近深草、险要地段,此外,又有点儿马后炮地说要事恭敬地对等大国和邻国才会得到它们的援助,而其实周武王所问的是已经处于绝境中的当时的作战方法。总结起来,前一次姜尚的回答是信手拈来,后次他的回答更像是用又一个谎言来圆上一个谎言,因为他从一开头便陈述应该设计迷惑敌军统帅,却并没有说明该如何实施以及当时敌我双方即将接触、实战即将开始又如何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施迷惑之策,接着,姜尚为了解释其上一次回答中信手拈来的设伏圈套,又信手拈来敌军诸多种不利的状况以刚好适应我军实施上述伏击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