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军事训练(190)(1 / 2)
1941年11月,面临希特勒德军的疯狂进攻,苏联现有红军难以抵挡,于是斯大林下令大规模扩充军队数量,在11月的7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的红场亲自检阅这些刚刚召集起来的新兵,他们着装不一、满脸迷茫还没有受过严格的作战训练,但是在被检阅之后就立即被投入了对抗德军的战场之上。尽管将新兵直接投入战场的做法可以反向使得其受到实际战争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普遍流行的关于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与德军伤亡比例为10比1的说法,我们可以推测出1941年那些未经训练直接被投入战场的新兵其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与行军的伤亡比例即使没有超出10比1也至少是极为惨重。这其中的根源即在于,新兵们被省略了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这一环节。
补充而非替代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如果一个国家的财力十分雄厚而它完全可以在其现有的军队遭受覆灭之后重新塑造出一支新的军队。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它根本忽视了敌国不会容许战败一方有充足的时间重组其强大军队。军事力量的维持,是对于现有军队的补充而并非是替代,替代的情节并不是不可能出现,但是那肯定是军队整体无损的情形下所进行的部分替代。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江舍弃旧有的明朝军队另行招募一支新军的做法就是在明朝整体军事力量无损的情形下所进行的部分的替代。
在战斗中锻炼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的维持和提升并非一定要经过事先精心的训练来保持和提升的,有一种情形是一支新征召的军队未经任何军事训练就直接投入作战,所谓在战斗中锻造军事力量就特指的这一种情形。然而你要明白,这种锻造军事力量的假设前提是被锻造者事先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也就同时意味着将有众多的不合格者会被淘汰。但是那些被淘汰的所谓不合格者并不是他们的体格、年龄等条件不足以从军,而只是因为他们之前没有经受过军事训练因而难以直接适应战场上的活动,结果只有那些出于侥幸或者适应性极强的少数新兵适应了战场活动并保存下来作为在战斗中锻造出来的军事力量,而这就会造成兵员的浪费。
没有谁天生就是合格的军人,那些在实战锻造过程中丧生的绝大部分新兵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适宜成为合格的军人,而是因为他们直接承受的实战训练模式根本不合时宜。因此,你应当明白,在任何时候未经训练就直接将新兵投入作战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举动,其所造成的战争效果与兵员的巨大损失是同时存在的。
国民军事训练
依据户籍登记和征召所有适龄青年服兵役
身体确有残疾或者有疾病而无法服兵役的另行登记,登记时需要出具正规医院的残疾或疾病证明,除去脑力障碍患者之外,所有不适宜服兵役的人都必须接受与军事训练同等时限的军事教育。
务使每一个人都接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军事训练一定要在军营中完成,严格按照国家法定军事流程进行训练。
现在某些大学的新生军事训练,任意缩短国家法定的军训时限、肆意简化国家的法定军训流程,他们不是在军营完成军事训练而是在学校的操场上完成,他们不是用荷枪实弹来完成军事训练而是通过观摩军事教官如何保养枪械来完成操作流程。一些人争辩说,他们毕竟只是学生,况且一定要到军营中接受军事训练其时间和费用成本是很繁锁和高昂的,这些说法为了图一时的简便行事而根本不顾及国家的整体军事力量构成。
现在某些新兵征召地点,负责征召人人员以权谋私,只对那些走过后门的人予以开放,他们所破坏的不仅仅是一部分适龄青年的服役资格,而是国家整体的军事力量构成。
国家要想扩大军事力量产生的基础条件,就需要为全国所有适龄青年专门的军事训练投入足够的营地和设施。
后勤系统更新
在冷兵器时代,粮草这种占主导地位的后勤物资经常可以从军队所到的地区就近得到直接的补充,即便是在军队规模巨大必须要依靠宫廷提供专业的后勤补给时,就近征集粮草也是被当作是军队后勤补给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考虑和实施的。然而到了火药时代,像食品这种东西,是可以就近从城镇居民和市场那里直接得到补给的,可是像枪械、弹药、汽油、火箭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军事物资则只能由特定的后勤机构进行专门的补给。一支远洋海军舰队在茫茫大海之中根本无法像陆军那样从就近的社会生活中得到补给而只能凭借着其所储存的军需品和运输船队来保障其后勤供应,而像轰炸机这种高速度的空中作战单位则根本无法就近从平民的社会生活中取得补给,因为那样只会阻碍战斗机高速度作战效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可以说,军事力量越进步而其后勤补给系统的专业性就越强。
人需要每天进食以维持他的体力,而食物并不构成一个人的组成部分,相同的道理,军队需要不断地进行后勤补给以维持其战力,而后勤补给却并非军事力量本身的构成部分。
军费开支比例
为了在平时保持住足以达成防守
↑返回顶部↑